第0919章 賊占西康,大戰在即

雖然說海西欽陵這一次選擇破局的方式實在是讓人驚詫、甚至是感到驚艷,但是真正對於大局的影響仍是非常有限。

一個人再怎麽能力卓著且強大,但終究還是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當欽陵作為吐蕃的大相,能夠調動這個國家所有軍政力量的時候,的確是讓人敬畏有加,甚至就連大唐都數次折鋒飲恨。

可是當這些條件都不再具備,欽陵也僅僅只是一個因為舊年的身份、事跡而略顯特殊的豪酋而已,憑海西一地的力量,遠不足以支持他將自身的能力完全施展出來,也更加不可能正面對抗大唐與吐蕃這樣的強大帝國。

所以欽陵在回到海西伏俟城之後,第一時間便派遣其弟贊婆奔赴海東,加強與大唐的聯絡。不只沒有坐地起價的違背此前的各類約定,甚至還主動做出了更多的讓步,希望大唐能夠更快的將人馬派駐到此前所約定的位置,將榷場建立起來,而噶爾家也願意負責承擔更多的物資消耗。

有關這一點,隴邊官員們自然不敢擅自做出決定,唯有繼續遣使、快馬入京進行請示。

如此人事消息往來之間,時間也是快速流逝,季節很快便從秋天進入了冬天。而大唐、吐蕃與海西噶爾家之間的各種明爭暗鬥,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

世道中的人事,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著的。特別這相關三者,無一不是當世威名赫赫的大勢力,有著太多的利益相關。而就算沒有什麽利益的牽扯,時流們也熱衷於去討論大勢力的榮辱興衰。

時下雖然沒有後世那麽發達便捷的傳媒條件,但長安作為一個華夷雲集的大都邑,來自天下各方的時流民眾們對於相關的事情也都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市井坊間到處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議論。

原本在這些議論當中,大唐的存在感還不算是太強,民眾們所討論最多主要還是吐蕃那一對君臣之間的各種糾葛爭鬥。

雖然大唐在這當中已經介入頗深,但民間所知仍是有限。所以當許多唐人在討論起相關話題的時候,往往都有一種置身事外的超然、以及幸災樂禍,對大唐而言,這雙方自然都不是什麽好東西,無論哪一個遭殃,都是讓人感到歡樂的事情。

甚至不無民眾熱心的為朝廷出謀劃策,認為不該錯過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朝廷應該積極的進行介入,從而再洗早年在青海所遭受的兵敗之辱。

雖然說早前朝廷在青海已經頗有勝績,且已經實際占有了海東。但這對大眾而言,仍然遠遠不夠,大唐民風自有豁達大氣的一面,但同時也是非常的記仇,對於曾經傷害折辱到大唐的那些周邊勢力,報復多少都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持續不斷的反擊報仇,直到對方徹底的臣服、或者是完全的消滅。

民眾們對此並不止於口舌之間的討論,更有實際的付諸行動。雖然絕大多數人都未必能親自披甲從戎、為國開疆拓土,但也並非完全沒有參與其中的途徑。

設立在大明宮丹鳳門外的銅匭,每天都會收到大量的民間投書,這一次可不是為了鳴冤訴苦,又或羅織冤獄,而是各種民間人士苦思冥想所構計該要如何插手吐蕃君臣內鬥、從而為大唐謀取利益的策略。

那一份熱情,大有一種肉食者鄙、我為國家尋求出路的情操。而相關的上書,也自有吏員整理後呈送大內,李潼甚至還特意抽出時間來翻閱了一番。

這當中絕大多數所謂的計略,不免都是異想天開、不切實際。這倒與智力問題沒有太大關系,畢竟軍國謀計並不是頭腦一熱就能計議周詳,當中所需要的各種復雜資訊與判斷,遠不是普通人能夠接觸全面,所以思慮也就難免偏頗。

但李潼倒不覺得這件事有多可笑,雖然這些上書計略大半都無參考的價值,但背後卻代表著大唐民眾們對國家富強的期待與責任感。特別在同矛盾深刻的吐蕃國情相比,更尤其顯得大唐民眾們的可愛。

當然,也並非所有的獻計都全無可取之處,當中還是有一些來自民間的智慧不失精彩之處。而對於這一類的獻計,李潼便也挑選出來,著令有司召見相關獻計者,進行考察錄用。

雖然說大唐的選禮已經算得上是周詳細致,但任何的選舉之法也都難免遺珠之憾。既然發現了野中才遺,良才揀用也是應有之義。

對於隴西方面所進行的請示,朝廷所給與的回應是且依故計,此前所約定的合作事宜繼續進行,同時挖噶爾家墻角的小動作也不必收斂。

當然,盡管欽陵並沒有因為積魚城一事而變得更加驕狂、喪失理智,但這件事也更加劇了李潼要除掉欽陵的想法。這個人實在是太不好控制,只要他存在於青海一天,那青海方面就會有太多的變數隱患。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無疑是解決掉搞問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