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04章 口嫌體正,從良實難(第2/3頁)

這一點,就比較類似於後世某一時期許多人向往外面的生活、為此甘願放棄已經在國中所取得的成就與地位。

李潼倒是並不反感這些胡人定居長安,但前提是要做出相應的貢獻。要麽你有一技之長、才能不俗,要麽行囊豐厚、消費水平夠高,既無才能、也無財富,你還可以賣國呀。

比如吐蕃人、以及從漠北逃亡而來的突厥人,可以大肆在胡人群體當中宣揚吐蕃與突厥是多麽的衰落不道,以此來激發民眾們的憤慨,同樣也算是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可是就有那麽一批胡人,他們是既沒有任官的才能,也沒有拉動消費的財力,甚至就連賣國的手段和資本都沒有。這樣的人,除了增加坊間治安隱患之外,留著又有何用?

在定居長安的胡人群體中,擁有賓使資格可以說是一個極好的護身符,擁有了這一層身份,非但不需要落籍安置、承擔大唐子民該要承受的稅役,而且每逢國家大禮,還能獲得一定的饗賜,日子雖然比上不足,但也比下有余。

這樣的人多了不說,幾千戶應該是有的。畢竟從貞觀年間開始,大唐便鉚足勁兒的對外擴張,邊疆幾道所設立的羈縻州府幾乎有上千個之多。

理論上而言,這些羈縻州府都有向大唐派遣賓使進奉版籍土貢的資格與義務。而過去這麽多年,他們也的確是這麽做的,少則數年一次,多則一年數次。而那些賓使入唐之後,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就此定居長安。

大唐對此當然歡迎,所謂的羈縻本就充滿了彈性,與其放縱這些人留在邊地掌管其領地部民,不如幹脆留在長安,一座閑邸打發了,就此將其領地與民眾們編入大唐直接進行管轄。從貞觀到永徽年間,通過這樣的手段,相當一部分羈縻州府都徹底的並入了大唐,成為大唐真正的領土。

可是相應的,定居在長安這一部分胡酋賓使們,就成了一個後繼者的負擔。

李潼倒也不是舍不得繼續給予這些人物料供養,可是幾十年時過境遷,繼續養著這些人意義已經不大。而且由於他們的存在,也讓大唐對於邊地羈縻州府的管理頗有混亂,許多羈縻州府早已經不存在,但在其他籍冊中卻仍有賓使留在長安。

平常時節,這樣頂多給日常事務增添一些困擾,倒也不算大事。可現在,大唐將要繼續展開對外征戰攻伐的腳步,就需要對邊情進行一番細致梳理。一旦大軍赴邊,按照慣例,這些羈縻州府也需要輸人輸物的助戰,長安城中算計的不錯,可是一到邊地才發現哪裏還有相應的羈縻州府存在?更無從提及人物的輸給!

王孝傑剛剛抵達鴻臚寺便意識到這個問題,並著手進行梳理,李潼對此自然頗感欣慰。所以傍晚時分他也特意留在了前朝,等到王孝傑自四方館返回後,便著人將王孝傑再召入殿中。

“昨日作此任命,不乏臣員口持異議,認為寧國公大才屈用。就連我心中都略存遲疑,擔心職事驟改,寧國公未必能夠即刻循事就宜。但今早觀此奏書,知所用得人,寧國公的確是能托事的良臣!”

待到王孝傑入殿之後,李潼舉著鴻臚寺遞交上來的奏書原本,並不吝嗇自己的誇獎,笑著對王孝傑說道。

王孝傑聽到聖人的誇獎,頓時便激動起來,伏地叩拜道:“開元以來,臣循舊資而歷高位,聖人不以臣老器不堪,圭書手賜,讓臣得為世道所容,更賜臣榮爵顯要。今所進計、一孔之得,再得聖人如此嘉許。臣生人之所大幸,唯在侍此明主!”

聽到王孝傑這番感言,李潼一時間也不免略生感觸,忍不住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待這家夥太好了?再想想王孝傑的爵號,心裏便思忖著若來日張仁願再有新功創立,不妨賜爵榮國公,讓他們兩家後人繼續相愛相殺。

拋開這個問題不說,李潼又望著王孝傑笑語道:“今日寧國公入四方館會見蕃使,相見情形如何?”

王孝傑聞言後,便連忙將四方館中的經過講述一番。倒也沒有用太長時間,實在這一天會見下來,也沒有發生什麽有營養的對話,倒是蕃使著實被王孝傑氣得不輕。

李潼在聽完後,也忍不住笑了起來。他從來也不是一個大度的人,被蕃使跑去他老婆家裏挖一通墻角,雖然未遂,但想想也讓人感覺郁悶。他自己又拉不下臉來同這些下員計較,正該用王孝傑這種貨給那些不長眼色的人添添堵。

不過在聽完王孝傑的描述之後,李潼倒也並不是完全沒有收獲,還是意識到蕃使有一種大事不屈而小事不拘的態度。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爭辯的很強烈,但在一些小節上、諸如商貿之類,則就有一點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