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81章 漕渠流脂,谷米滿倉(第3/3頁)

眼下這些糧食還沒有輸入京畿,一則是眼下並不需要,關中仍能維持,二則集中在一起發運的話,沿途的消耗必然會有所增加。

但只要朝廷有了確切的計劃與需求,漕運沿途諸倉便可以次第起運,源源不斷的將糧草輸入京畿,以滿足朝廷在這方面的需求。

手裏有糧、心裏便不慌。而且儲備的增加,也並沒有給地方上帶來更加沉重的負擔,特別是沒有給地方官府增加格外的權力。

常平倉本身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地方官府有一定的監督權,但卻沒有絕對的管理權。而這一套和買體系,由於民間的商賈力量廣泛參與其中,整個商貿體系的中心又在於關中。

他們參與和買,在這項交易中直接獲得的利潤很有限,但是能夠在後續前往長安進行商貿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優待。比如貨品的折扣,以及緊俏商品的供給等諸項。換言之,如果不來長安,那其變現的額度就會遭到限制,達不到利益最大化。

如此一番安排,朝廷既確保了糧食這一條生命線的壯大與穩定,同時又能保證地方上的人物力量進一步向京畿集中。

而關中作為這一商貿網絡的中心,其優勢當然不僅僅只是建立在政策的導引方面。如今的關中,產業結構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單單在籍的各類工坊匠戶,便達到了三十多萬戶,單單長安一地便有將近十萬戶的手工匠人。

這樣的產業分配,既保證了長安周邊有足夠的商品產出,又能緩解一直非常嚴峻的人地矛盾。大量的民戶投身於手工業生產中,對土地的需求自然便有所降低。

甚至許多有地可耕的民戶,除了基本的糧食生產之外,也更加樂意種植回報率更高的經濟作物。畢竟人對利益的追逐,那也是發乎本能的。

大唐國體龐大,自然可以進行區域之間加強交流、彼此互補的產業調整,並不需要在一地進行所有的產業布置。

關中如此龐大的一個手工生產規模,對於原材料的獲取自然也就有著極大的需求。所以對於噶爾家所提出的商貿請求,無論是出於戰略上的考量,還是實際的利益取舍,朝廷自然也就沒有拒絕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