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12章 開元名臣,次第入朝

大內宣政殿西,延英門與月華門之間,近日土木動新,在匠人們晝夜趕工之下,很快便建造起了一座新的殿苑,這裏便是集英館在大明宮的新駐地。

之所以要大費周折的另設新館,也是事出無奈。大明宮雖然規模龐大,但越靠近權力中心,位置與空間自然也就更稀少。宣政殿左右便是中書省與門下省,兩省向外便是禦史台、殿中省等要司所在,本來已經擁有的建築都被這些台省要司所占據了。

集英館設立之初,便有近侍備問的性質,自然不方便放在空間更加充裕、但距離卻更遠的外朝。而且集英館還存放並掌管著許多重要的圖籍制敕等機樞事務,安全性與保密性也都有著極高的要求。

此前因為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集英館不得不就近暫借命婦院的一部分院舍進行辦公。這當然不是長久之計,所以聖人才決定將殿中內省與禦史台和中書省劃分出一部分來,用以建造集英殿與集英館。

聖人如此大張旗鼓的籌建集英館,為了保證新館的建設工期、甚至將一些內苑宮室的修繕都給延後,意圖如何,群臣各自心知。

這種上層權力格局的改變,哪怕僅僅只是露出一個苗頭,必然也會給世道帶來極為深刻的影響。

只不過如今天下剛剛由亂入定,聖人之於社稷更有匡正再造之偉績,就連直接受到影響的宰相們對此都保持緘默,其他朝臣們縱然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但也都不敢闊言議論。

朝中對此沒有什麽反對聲,眼見集英館已經落成,許多朝臣勛貴們也都開始關注起集英館生的招選問題。任誰都能看得出,自家子弟若能入選集英館,絕對是人生中一個極大的機遇。所以早在集英館還在建設的時候,朝臣勛貴們便開始通過各種途徑打聽集英館招生的標準與方式。

只不過集英館的招生事宜是由當今聖人親自定制、無付臣員,朝臣們自然也就打聽不出什麽準確細節。一直到了臘月月初朝會時,聖人才終於公布出了集英館招生的步驟與規定。

這一次集英館招生,主要面向如今在京的諸選舉人與三品以上官員直系親屬,且在年齡上也做出了限制,不得超過三十歲。

畢竟李潼設立集英館並進行招生的主要目的也並非教書育人,而是要選拔並重點培養一部分才能出眾的年輕人,作為內外要職的儲備人才庫。若僅僅只是為了講經治學,國朝自有六學四館,還有設置於諸司管轄之下的方技之學,大可不必再另起新的學舍。

正因集英館所設立的標準更高,所以對生員的要求也就更高,首先是要有功名在身、基礎素質有所保障,然後再優中選優,集中培養。

之所以要給三品以上官員子弟開一個方便之門,也是為了集英館能夠更受朝臣們接納。畢竟混官場的少有傻子,明著不敢反對、暗中掣肘也能增添許多麻煩。哪怕就連姚元崇這種千古名相,也多有權譎事跡流傳後世,使起壞來那也是一肚子的鬼主意。

為了集英館能夠招生順利、並準確的選拔出一批可用之才,李潼還親下制書,在明年科舉之前加試一場制舉,名字也起的很吉利,叫作國蘊美器科,並由自己在宣政殿親自主持這一場制舉,讓這些選拔出來的天子門生們更加的實至名歸。

對於當今聖人親自下場主持選禮,時流也都報以極大的熱情,盡管招選的範圍比較苛刻,但在極短時間內,選司便收到了上千份符合條件的學籍投牒。

畢竟朝廷西遷並各項大禮本就讓時流精英們雲集長安,時下又適逢銓選,來年還有科舉等選禮舉行,整個大唐知識階層精華幾乎半集京畿,有這樣的規模自然也就不讓人感覺意外。

有當今聖人親自督辦,這一場制舉的籌備效率也是極高,五日後便在望仙門內選院中舉行了一場初試。

整場考試分為釋經、策問與文辭,李潼親自擬定三十道策題發入考場,內容涵蓋軍國事務方方面面,考生們可以按照各自所長選擇不同的策題,以五篇策文為一標準。當然,如果考生們覺得自己是一個全才,也可以將三十道考題全作策對。

這樣的考試強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尋常的科舉考試,甚至就連令人聞風色變的秀才科考試都遠有不及。

考生們進入考院最初,原本還懷著激動的心情想要近仰天威,可是在聽到要在規定時間內做出這麽大的考題量時,不乏人已經暗暗叫苦,再也沒有心情湊上去瞻仰高坐閣中、據說風采無雙的皇帝陛下,開始專注思考各種考題。

看著考院中用圍屏分割出的一個個考席上坐滿了考生,或是埋頭疾書、或是皺眉思索,李潼心裏不免生出一股身為考場暴君的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