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76章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連續封鎖數日的天津橋終於再次恢復了暢通,橋上行人絡繹不絕,紛紛向皇城端門匯聚而去。

端門前甲士林立,並有雍王所任命的使臣手持籍簿穿梭於人群中,將諸匯集於此的朝士們錄名計點。朝士們各著官袍,神情復雜的左右張望,偶爾看到相熟的同僚故友出現在人群中,或是淺笑頷首,或是湊在一起講述詢問動亂以來各自經歷。

神都城這一場動亂,對朝廷的打擊實在是大。因為動亂開始便是南衙軍隊直接針對朝士群體,各種暴力的摧殘讓人苦不堪言。許多門前列戟的朝廷重臣直接遭到了禁軍將士們的寇掠侵擾,一場大劫下來,還能夠完好無損的站在這裏,也的確是一件頗為幸運的事情。

但除了這一點劫後余生的慶幸之外,聚集在端門前的朝士們心情多數都不算好。

雍王歸國之後,雖然快速的平定了城中各種騷亂、且建立起一個初步的秩序,但朝士們整體參與度卻不夠高。他們仿佛被排斥在外,似乎接下來整個帝國的走向都與他們無關。

坊曲間尋常百姓能夠安生於世已經心滿意足,但這些朝士們終究不是普通的百姓,無論是出於公心還是私計,他們也都想加入到秩序的重建中來。然而如今的神都城已經不是他們所熟悉的那個樣子,他們過往所擁有的官爵與權力已經沒有了立足的環境。

雖然過去這幾天時間裏,雍王也征辟了一部分朝士授以職權,可絕大多數的朝士在這個草創的新秩序中都還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整日無所事事、困居坊邸,這自然難免讓人憂懼、仿徨。

今次雍王傳令諸坊、大集朝士,朝士們的響應度也是頗高,希望能夠借由此次集會,打破此前無從對話的僵局,希望新舊秩序能夠溝通交融,讓世道向好的方向發展。

“稟殿下,在朝凡五品以上職官簿計三百七十員、散官七百八十六員,扣除散、職疊有兩百一十三員,計九百四十三員,端門簽計五百三十二員。五品以下仍待審計……”

日中時分,被李潼任命為宣命使的宰相李思訓登上端門城樓,手捧計簿稟告朝士匯集情況。

聽到這個數字,李潼眉頭微微一皺,但很快又稍有舒展。官階五品以上,便算是踏上了中高層官員的序列,也是朝廷的中堅力量。

總數九百多人,結果招聚起來的僅僅只有五百多人,連三分之二都沒有達到,無論是這一場動亂給朝廷帶來的傷害,還是官員們並不認可自己的教令而不肯入朝,如此驚人的員額缺口都足以讓人心驚。

但這樣一個數字對比,還是要比李潼心中的預期要好一些。

行台與朝廷之間的對立本就已經持續數年,在這樣的氛圍影響之下,必定會有相當一部分朝士對雍王的權勢不能正確看待,缺乏足夠的敬服。回到神都之後,他也並沒有對原本的朝士群體優加撫恤。

在這樣的情況下陡作召集,五品以上官員仍有過半到場,這也意味著人心仍有收拾的基礎。無論到場官員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但起碼他們對各自的官職仍然擁有著認同感,仍然認可並珍惜自己身為唐家臣員的身份。

當然,唐家臣員未必是雍王臣屬。李潼站在城樓上向下俯瞰,能夠清楚見到到場的官員們自發的圍聚成一個一個的小團體,團體之間的成員也在互相走動、溝通。

這樣的現象,倒是不必直接指稱為朋黨,但也足以顯示出官員們彼此之間的人事關系。而這一份人事關系,顯然是與雍王關系不大,因為早在數年前,雍王於朝中的影響力便被清洗一空、所剩無幾。

李潼此前之所以要繞開朝廷舊有人事結構而新組班底,就是擔心官員們這一份人事關系會掣肘、阻撓他教令的貫徹,希望能通過具體的事務運作、逐步將原本的朝士體系吸納過來。

可是皇帝與廬陵王雙雙斃命,讓他沒有了從容操作的時間,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確立一個唯一的權威,以應對接下來的種種變故。

眼見朝士們聚集的已經差不多了,雖然陸續還有零星加入,但也不會再有大規模的增長,於是李潼便下了城樓,在甲卒們的簇擁之下自端門行出。

“臣等拜見鎮國雍王殿下!”

站在端門最前方的是原本朝廷幾員宰相,分別是禮部尚書王及善、黃門侍郎張錫、兵部尚書孫元亨以及殿中監姜晞。

幾人口稱拜見,但也只是拱手揖禮。這也很正常,宰相乃是百官之首,本身就地位超然,再加上雍王歸國以來對朝臣們多有冷落,以至於朝臣群體頗有積怨,宰相身為百官之首,如果在這樣眾目睽睽的場面中表現的過於阿諛熱切,無疑會有傷風骨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