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27章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雖然在政治格局中,行台與朝廷的對峙態勢越來越明顯,矛盾越發尖銳。但是在其他方面,今年特別是下半年以來,雙方在其他方面的交流反而變得頻繁密切。

諸如大量關隴勛貴東遷,所涉眾多資產變現,這根本不是民間商賈或者平民能夠消化得了的龐大體量。所以行台便授意諸州縣出面,官府出資直接回購這一部分資產,價格上當然是有所壓制,但畢竟也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快速變現的渠道。

也正因此,這些關隴勛貴們對於行台一系列的政令們並沒有太強烈的抵觸,趁著這個機會趕緊解套松綁前往神都,真要繼續糾纏下去,可能就要雞飛蛋打。

借著關隴勛貴們這一點私心作祟,行台許多令式實施也變得順暢起來。許多明顯違背朝廷利益的事情,竟然也波瀾不驚的成為了事實。

比如說從去年便開始謀劃的西康女國,便在十月裏獲得朝廷正式冊授承認。由此可見,當一個政治群體罔顧其政治使命,私欲大於公義時,所害尤甚敵國。

如今這個西康女國,還僅僅只是行台有悖於朝廷令旨所作的一個邊務構想。可在原本的歷史上,中宗朝竟因一小部分人的私欲而直接將黃河九曲之地賜給吐蕃,以至於整個開元前期與吐蕃的對戰中,都是圍繞黃河九曲的歸屬而進行。

這一次關隴勛貴大量東遷,可以說是解凍了關內大批為私戶侵占的社會資產,諸州縣於恢復民生政治方面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間。

官府有了大量的土地在手,再加上行台於法律層面承認亡戶們自由民的身份,因此諸州亡戶入籍事宜也都進展順利。有的州縣甚至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籍民數量便翻倍的激增。

不過關中長久以來作為統治中心,同時也面對一個土地過分開發的問題,單憑農業生產,是很難滿足整個關中民政並軍事所需。而且亡戶入籍,也並不能從本質上改變關中寬鄉、窄鄉人地分配不合理的現狀,反而因為籍戶激增加劇了這一差距。

雖然從去年李潼歸京開始實施開邊政策,經過了一年多的發展,諸州開邊戶也達到了二十多萬戶,但相對於整個陜西道的籍戶激增,這一點分流操作力度仍顯不夠。

人地分配的不合理,在京畿周邊表現得尤為明顯。長安城周邊區域就這麽大,但所生活的人口卻占了整個關內三分之一還要多。所以一旦關中農事有什麽歉收饑饉,在長安便體現的尤為明顯,逐糧天子之名可不是虛得。

而且長安城人口構成,相當一部分人是不直接參與生產,要麽是權貴,要麽就是為權貴提供服務的奴婢。盡管大量關隴勛貴東遷,使得這一比例有所降低,但這一現象仍然是存在的。

行台於諸州縣授田力度不可謂不大,但仍無阻大量人口向長安進行遷移,使得長安窄鄉形勢越發嚴峻。

這從統治角度而言,當然是好的,大量人口聚在畿內就近管制。五胡十六國時期,一些胡虜政權本身沒有組織起有效的地方管理,索性就將人口大量聚集在統治核心區域,從而維持其脆弱統治。

但從民生角度而言,這種現象顯然是無益的,在以農耕為根本的古代社會,單位土地產出就這麽多,一個區域人口聚集過多,勢必會造成勞動力過剩。

有鑒於這種情況,行台所采取的策略就是以工代耕,建造大量官造工場,使生產方式更加多元化。軍器監諸冶場就設置在了驪山附近,依傍黃河收聚四方物料興作冶煉。

分散在長安城中百坊內的織場,也是行台的一個嘗試。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手工作坊,盡量將長安城各種富余人力都給調動起來。

此前京中諸權貴人家被攤派的那些物料,就是這些工坊的產出。工場營建最初,工技、材料包括管理以及對市場的判估等方方面面,都還沒有一個具體的頭緒,自然是要先尋找一個穩定的客戶群,長安城這些勛貴人家一個個養得白白胖胖,自然沒有放過的道理。

到了今年,許多工場運作都已經上了軌道。雖然眾多勛貴人家前往神都,使得這個消費市場大大縮減,但長安城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可以消化相當一部分產出。

而且,行台此前在青海方面對吐蕃取得戰略性壓制,隴右商路得以暢通無阻,也讓行台的外貿環境一片大好。包括西康國的設立,也讓行台多了一個貿易選擇,以此作為一個傾銷窗口,讓吐蕃本國權貴們也得以享受大唐上層人物的生活水平。

產業升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雖然眼下行台各類官辦工場主要還集中在手工業方面,但只要基礎打下了,未來大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探索嘗試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