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90章 王為我使,贈爾富貴

李潼一直不怎麽喜歡跟老家夥們打交道,倒不是說大部分老家夥們都不怎麽待見他。

當然也有一點這方面的緣故,但最根本還在於大凡上了年紀的人,無論表面上多恭敬,但內心裏總有一種因閱歷深厚而生出的優越感,言行內外都忍不住對人事指指點點。

不是說老家夥們的閱歷一文不值,而是在家國何往這個問題上,李潼真是可以自誇一句,老子比你們多看一千三百多年,雖然不至於帶領你們硬幹三體人,但一些問題你們能想到的我也能想到,你們想象不到的我還能想到,也就大可不必倚老賣老。

李千裏就是這麽一個老家夥,覺得可以指點李潼。他這一番提議,拋開陰謀權勢上的考量,本質上就認為李潼終究太年輕、經事太少,以至於豁出性命謀創殊功,最後卻被別人撿了漏子。

在李千裏看來,雍王在神都革命後任由皇嗣出宮乃至於履極,絕對是一步昏計。武周一朝前後,皇帝李旦雖然一直都是一個傀儡,但是作為李唐國祚傳承的一個象征,其人望遠非一事誇功的雍王可比。

神都政變事起宮廷,雍王當時把控北衙,就該控制住幽居大內的李旦,挾天子而令諸侯,將內外大權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再作後計。

可雍王雖有起事之勇猛、卻無謀事之周詳,讓皇帝李旦與外廷勾連起來,於是便喪失了政變之後的主導權,最終就連自己都被擠出了朝堂。眼下的陜西道大行台,看似聲勢不弱,實則雍王已經處在了內憂外患的局面中。

反觀皇帝李旦,則就聰明得多。此前一直作為傀儡幽居深宮之內,可以說是全無自保之力,先是憑著雍王起事得以出宮,接著又借唐家老臣聲勢將雍王逼出朝堂,讓雍王不得不率軍與諸蕃胡舍命搏殺。

雖然雍王能力出眾的確令人驚訝咋舌,連場大勝使得聲勢更勝此前。但皇帝也快速調整策略,分陜西之地創設行台,看似給了雍王一個崇高超然的地位,但也逼得雍王不能歸都染指最高權力。

同時借著行台創設給朝廷的壓力,皇帝有快速的收拾了如李昭德這種難以控制的強臣,帝王權威盡顯。

從李千裏的視角來看,政變之後的一系列變故,雍王有勇無謀,皇帝則老辣盡顯,不愧是能在女主雌威下煎熬這麽久的人物,其手段高明遠非雍王能比。

當然雍王也不是沒有翻盤的機會,武周一朝亂局深刻,絕非短時間內就能梳理清晰。特別還有一個大變量廬陵王仍然沒有入局,這就是雍王翻身的契機。

以宗法論,廬陵王才是天皇遺詔繼統的人選。也正是在行此廢立之後,皇太後才終於獲得控制朝局的權力,並最終以女主履極。

眼下廬陵王遠在房州,於朝內已經完全沒有了支持的力量。皇帝雖然初步控制住了朝局,但其君威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朝野內外仍然多有如自己這般所遇不公之人。

雍王乃宗家少壯,有殊功傍身、有分陜權勢,若能力主迎回廬陵王,朝野無人能阻,也無人敢阻。一旦廬陵王與雍王聯合起來,則神都的皇帝不足為慮。

跟皇帝李旦相比,廬陵王久處中樞之外,於朝中已經全無根基,唯一能夠仰仗的,唯有將之奉迎歸國的雍王而已。而雍王有了廬陵王在手中,可以完全無懼朝廷在宗法大義上的壓迫與制約,可以極大緩解困守於長安、被迫與蠻夷纏鬥不休的局面。

這是李千裏基於他對雍王處境的認知,認為雍王為數不多的破局選擇之一。

李千裏這一思路,李潼就算不能所見如掌紋一般清晰,但也能猜測個八九不離十。且不說這一計策對自己幫助是大是小,起碼對李千裏而言絕對是一大機會。

一旦他聽從了李千裏的意見,將廬陵王接到長安來,且不說接下來兩京之間會不會即刻就掀起內戰,起碼李千裏這家夥的存在感是刷的杠杠的。

未來只要不是他四叔作主,李千裏都可以保證自己大功傍身,反正當今皇帝本也不待見他。如果未來李潼能踩著他三叔上位成功,李千裏奇謀進獻,當然有功。如果他三叔接連搞定了他四叔和他,那更不得了,如果沒有李千裏的遊說攛掇,李顯怎麽能鹹魚翻身?

總之,這個大聰明只要動動嘴皮子,接下來無論他們一家人如何打生打死,其人都可悠然待功,如意算盤不要打得太響。

所以在聽完李千裏這一通陳策後,李潼也真是心情復雜。他們李家倫情上的確是一言難盡,本身各自內心都已經狂野得很,再加上這種要命親戚攛掇,能一團和氣那才怪了。

他甚至懷疑原本歷史上節湣太子李重俊之所以發動景龍政變,就是被李千裏這些貨給忽悠瘸了,鬧騰一通後玄武門前遭到了團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