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13章 谷米入倉,軍食不匱

此前一段時間,由於大量民戶出逃,所以鄯城不復往昔的繁華熱鬧,城池多有冷清。但是很快,這份冷清就被四方蜂擁而入的人眾所沖散。

作為河西走廊上重要的關鎮城市,鄯城在商業方面的配套設施本就不少,但在極短時間內,各種交易需求陡增,原本的集市、倉邸並租場等等都不夠用。

這也算不上什麽難題,李潼索性大筆一揮,將那些出逃民眾的房宅全都充公,稍作整合之後一概推平,在城中臨時建立起幾個榷場,很快便投入使用。

鄯城這裏的交易物資,主要就是攻打細封部所得各類收獲,其中最大宗的就是牧群與人口。細封部人口多達六萬余眾,除了其中一部分丁壯被直接征調到河源軍中承擔勞役之外,其余的便都流入到市場中,鄯城頓時便出現了幾個充滿罪惡的奴隸交易市場。

關於這一點究竟道不道德,李潼不想深入討論。別說眼下還僅僅只是中古世紀,哪怕到了近古,一些白皮黑心的玩意兒玩的也挺嗨。

眼下,人口就是一種資源,特別在社會制度並不健全、全無法制可言的胡部中,一些胡族的首領本身就將族眾們視作他們的財產,遇到饑荒之年,甚至主動出賣族眾以維持生存。

大唐官府當然是不允許這種灰色交易大規模存在,但唐律所保護的也只是大唐在籍編戶,至於胡部人口,則就不怎麽去管。一則這畢竟是各部族私事,二則即便想管,也沒有相應的版籍資料。

隴右不同於關中,多是地廣人稀的寬鄉,所以勞動力是非常重要的資源。細封部合族入市,如此大宗的交易,自然引起隴右震動,因此各地都有人趕來鄯城查看情況。

至於來自關中的商賈們,則就對那規模龐大的牧群以及各種隴右方物極感興趣,特別是牛馬。

如今的關中,雖然還沒有進行更加深刻的社會改革,但在幕府的領導下,各地州縣也以耕懇為功,所需要的畜力自然激增,民間的需求量非常大。

像李潼所了解三歲之牛作價十緡,這已經是年初時的舊行情,隨著關內春耕進行的如火如荼,牛價已經漲到了十五緡還要多。

現在鄯城這裏物美價廉,且供應量極大,自然引人趨之若鶩。眾多聞訊而來的商賈整日泡在牧群中間搜揀良貨,絲毫不顧牛馬糞便臭氣熏天。

“四月元日,新收谷物四十三萬斛,其中十萬斛已經轉輸湟源,余者三十三萬斛則悉數入庫……”

李潼入市巡察,聽到市監吏員奏報後,對於這一成果,心裏也是頗感滿意。

此前在書信往來中,留守長安幕府的李元素還提議所獲牛馬不要直接在隴右市賣,若能成批運回關中,分給各州縣轉租民戶,既能撫慰民情、刺激生產,而且從長遠來看,獲利會更多。

但李潼對此還是有不同看法,軍情如火,無論未來有多少長利可望,但眼下隴右軍備不足卻是一個剛需。如果沒有巨大的利益誘導,隴邊也難如此群情踴躍。

決定商品價格的,並不只有其本身價值,還有需求度和人對未來一定階段的回報預期。官府出面租牛給民戶,雖然對關中局勢恢復有極大好處,但市場供應豐富,同樣會有這樣的效果。

視問一戶人家,在什麽樣的情況下會花費明顯高出往年例價的價格添置產業、購買耕牛?第一就是需求旺盛,第二就是對未來時局判斷趨於樂觀。

花了這麽大價錢購買耕牛,總不能一個耕收期都沒過,就要扯旗作亂吧?

所以有的時候,市場上某種商品價格虛高,並不是政府不作為,也不是市場不冷靜,而是彼此都需要這樣一種現象。

三月下旬正式開市,到了四月初,短短旬日之內,鄯城這裏便收集谷米四十多萬斛。雖然這仍不足以補上軍需的龐大缺口,但無疑是一個好的開始。

這一段時間最大的收獲,還不僅僅只是谷米所得,而是這種模式初探成功給各方參與者所帶來的信心與期待感,未來勢必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系統中來。

當然,這麽做也不是沒有弊端。來自關內的商賈們實在太兇狠,為了盡快在鄯城完成交易、能夠搶購到更加優質的牛馬,收購起隴右民間積糧,簡直就是漫天開價。

隴右糧價本來就偏高,鬥米在五十錢上下,較之長安亂後初定的糧價還要更高。

隨著關內商賈們一通搶購,像涼州、蘭州、渭州、秦州等地,糧價在極短時間內就超過了鬥米百錢,而且眼下圍繞細封部資產的交易還遠未結束,可以想見未來一段時間還會持續攀高,甚至有可能超過從關中運糧的消耗。

商賈們這麽有底氣揮霍,主要還是在蘭州金城初步嘗到了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