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92章 諸族姝色,惟王擷取

李潼與黑齒常之這一次會面,可以說是彼此之間都感覺收獲頗豐。

從李潼這方面而言,如今的他雖然權勢大漲、幾乎與朝廷隔潼關而兩治,但他所面對的壓力同樣極大。即便不考慮國內仍然還未平息的各種紛爭,單單在外患方面,他便承受了這一時期超過三分之二的邊患壓力。

無論是死灰復燃的突厥,還是兇態畢露的吐蕃,這都是李潼必須要直接面對的對手與挑戰。所以盡管他在關中幾乎將要劃土自治,朝廷眼下對此仍然沒有什麽激烈的反對聲。

這除了雍王一系官員們在朝堂上的影響力之外,也在於對朝廷而言,暫時放棄對關中的管控可以同時將兩大邊患危機一並丟給長安的雍王幕府,讓他們得有更多精力去梳理、整合國內的形勢。

如果雍王不能克敵,那沒什麽可說的,可能等不到朝廷收回雍王的權力,其人已經先一步被邊患胡寇所剿殺。屆時國中局勢趨於穩定,力量逐漸恢復,自可從容收拾雍王幕府的爛攤子。

另一種可能就是雍王能夠成功抗住那些外患,當然這個可能並不大,因為無論是突厥還是吐蕃,都是值得舉國之力去應對的強大對手。但就算雍王做到了,想必也是損耗深重,還能有什麽力量去對抗朝廷?

李潼無懼挑戰,無論基於後世的記憶還是當下的責任,他都希望能夠重拾先輩榮光、再造大唐威霸四夷的局面,所以他西進關中乃至於登臨隴上。

但胸懷壯志是一方面,現實情況又是另一方面。原來的東突厥是貞觀一朝明君在位、名將滿朝,舉國之力更兼合縱連橫才解決掉的對手。至於吐蕃,則更是在大唐最風光的時刻,以大非川、承風嶺兩場大戰打得大唐痛入骨髓。

關中一隅,李潼眼下尚且不能完全控制,所以最初他的思路只是以積極的防守為主,先爭取維持住眼下的邊防形勢,再積蓄實力,謀求戰機。

除了在整體的力量上不占優勢之外,也在於如今的他根基仍然不失淺薄,特別是在軍事方面,幾乎沒有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可以信賴。

勉強而言,契苾明算是一個,畢竟父子兩代積威,且在武周一朝,契苾明便曾經專任朔方,節制那裏的鐵勒並其余塞胡諸部。所以當兩個戰場同時告急時,李潼便派遣契苾明向北以應對突厥的入寇,而自己則親登隴上。

黑齒常之的投效對李潼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他本就不是一個保守的性格,哪怕舊年被拘大內之中、仍在積極努力的突圍破局。及至手中有了一搏之力,即刻便在神都城中策劃政變,以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對國內的局勢是如此,對外同樣如此。此前的他對於吐蕃仍然只是一個概念性的了解,不得不基於現實略作保守之想,可是隨著了解深入,特別是得知吐蕃國內如今也是矛盾重重,心裏自然就有了一些不安分的想法。

吐蕃的論欽陵的確是威不可擋,但同樣受到其國君猜疑與群臣忌憚,並不能完全控制吐蕃這個戰爭機器。這一點跟李潼的情形略有類似,既然雙方都只能動用一隅之力,那能分出上下的,無非鬥狠鬥勇。

在軍事才能上,李潼自認不是論欽陵的對手。

然而黑齒常之卻是從高宗以來罕有的在與吐蕃作戰中能夠保持多場勝績的大將,其人既然投效自己且流露出高昂的戰意,李潼自然要給予黑齒常之足夠的信任與支持,與這個吐蕃軍神硬對硬的碰上一次。

至於黑齒常之則感觸更深,雍王殿下的表態對他而言無異於久旱逢甘霖。他雖然戰功卓著,但蕃將入朝本就諸多艱難,一直很難獲得君王完全的信任。

當然這一點也無從抱怨,本就亡國之余,黑齒常之只是希望能夠憑著志力報效為宗族家人們在大唐這片土地上爭取一點生存空間。所以每戰必竭盡全力、舍生忘死。

但戰爭從來都不能只憑著個人意志便足夠影響大局,舊年承風嶺之敗,黑齒常之幾乎憑著一己之力扭轉大軍一敗塗地的頹勢,營救回眾多潰卒,這也是組成河源軍的一個基礎。

入唐幾十年,如果說一開始只是為了生存,那麽到了現在多多少少是有一些認同感產生。特別是常年坐鎮河源這一與吐蕃對戰的最前線,盡管黑齒常之也屢積勝績,但卻一直都難以扭轉真正的大局。

眼見到吐蕃賊眾們對他所鎮守的疆域寇掠不斷,舊年袍澤們談笑風生的畫面還在腦海中不時響起,但其人屍骨卻已經被吐蕃築成京官,任由風沙拍打摧殘。

我雖然只是一個亡國的孽種,但也並非沒有生而為人的心腸感受……

其實就在神都政變前後、雍王屬下的劉幽求來遊說自己之後不久,黑齒常之還在猶豫不定之際,關內也有人來見黑齒常之,對他進行遊說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