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57章 百萬巨資,不抵德音

故衣社登堂獻社,這本來就是預定的內容。

李潼對此也並沒有多說什麽,擡手示意蘇約下堂接過田少安等人獻上的譜籍,又指著田少安等人笑語道:“故衣社之名,我久有耳聞。宣揚道義,救苦扶困,三秦士風,大有可觀!故事或存曲隱,但情義卻真摯無虛。先王在天有靈,得見壯義,也要暢笑這番奉持道義的民風!”

“我奉朝廷所命,鎮守關內故宅,治中百姓士民,俱在教令之內。即便沒有譜籍所獻,自當仁治順民。但此忠義之跡可嘉,告爾社徒,春秋作禮,可祀奉先王。”

李潼雖然要跟故衣社產生直接聯系,但畢竟還是朝廷所任命的高官,並不適合擔任一個行社社首。

所以就算把故衣社管理權收回來,也要將職權進行分割,分配給幕府佐員兼領,類似於薩寶府掌管西域胡人那種存在,權不集中於一手,如此才能把故衣社轉變為一個半官方的組織,得以長期存在且運行。

畢竟這些故衣社眾,首先是大唐子民,然後才是行社成員。幕府即便是參與管理,也要有限度的進行。

但我就算不擔任社首,還是允許你們祭拜我爸爸,咱們心連心、手牽手,共創美好未來。

田少安等人聞言後自然大喜,連連叩首謝恩。不過因為早就知道這樣一個結果,難免是有演戲的成分,看起來還是有些浮誇不走心。

當然,眼下堂中也少有人關注這些演技上的細節,眾人無不震驚於故衣社的表現。像是一些工匠行社還倒罷了,他們本來就是官府扶植起來統籌匠人、便於征收課錢的組織。

可是那些胡酋們則是真尷尬,故衣社一見面便拱手將一個偌大行社獻給雍王,那他們又該要如何表示?

學故衣社那麽做,當然是不行的。行社這種組織,本來就是民間私結,對成員的人身和財產並沒有太強的控制力,但這自然不包括那些胡酋們。

他們雖然已經內附中國,多學華夏禮儀並耕織技藝,但本身還是有著極強的部落習性。那些內附的胡民們雖然也編戶授田,但大部分仍然直接附庸於他們,對於這一點,朝廷倒也沒有過於嚴厲的勒令整改。

如果他們也學故衣社這做派,那無異於將部曲財產拱手相讓,這當然是做不到的。他們之所以費盡心機來見上雍王殿下一面,無疑是希望幕府能夠對他們的權益稍作保障,可不是為了要舍家投誠。

當然也並非所有胡酋都惶恐震驚,畢竟幕府組建社監署之前,還是跟一些人進行過溝通。

比如高昌遺民的麹氏、高句麗遺民高氏,其各自首領跟雍王殿下還是關系密切,頗有往來。

所以在其他胡酋們還在仿徨無計時,這兩方社首已經邁步入前作拜道:“雍王殿下大軍勞使定亂,使長安民生重歸安定,痛懲禍鄉賊民,使遭亂生民不再枉死。小民等感激恩威,無有所獻,唯具薄資,請殿下笑納,盛犒王師眾將官甲士!”

等到蘇約將禮單收起,李潼隨手掃了一眼便放在了一邊,心裏也感慨這些胡族還是識趣的。他大軍初登灞上,這些人已經進獻過一批物資,現在再呈獻一份禮貨,數量也頗為可觀。不像那些勛貴人家,仗著元從舊功就是死倔,情願作死也不願老老實實的進奉。

當然,些許浮財也不至於讓李潼混淆了華夷之辯,關中內附諸胡接下來一段時間打破原有部族組織、正式編戶治理,也是幕府用事的一個重點。

這方面倒也不需要再怎麽創新,朝廷一直以來治胡策略其實都進行的挺不錯。雖然說在上層軍事方面,有點胡風太濃的弊病,但在民間治理上,也沒有什麽大亂子發生。

有了這兩族頭領表態,其他胡酋們倒是松了一口氣。他們費盡心機來見雍王,本也就有禮貨進奉的準備,所以身上也帶了禮單,禮貨多寡不說,大不了以後再做增補。

接下來,又有乙等行社社首登堂來見,這一次人數就多了,足足有近百人。而且多數不再以人力結社,有了一些工商資本的味道。像是寶利行社,由楊麗的一個族叔出面。其余城內成衣社、織染社、香行社等等,也都在此列。

諸社社首登堂,也都各有表現。多寡暫且不提,但如此明顯的行為,也說明他們對這新建的社監署職能究竟如何,仍是頗有無知。

如果說為了管控市場以及官市采買,朝廷已經設有市監署,戶部、司農、太府、少府等官署也都有相關兼治。現在新設一個社監署,大部分人都覺得應該是斂財為用。

讓人往外掏錢,當然不樂意。可此前長安西市殺的人頭滾滾,多是元從勛門,也讓長安人眾見識到雍王暴烈殘忍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