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99章 行驛命案(第2/2頁)

案卷上的內容,是府外田大生使人送來有關故衣社的一些進展。

這裏面講了兩個問題,第一是故衣社的發展陷入了停滯,從去年到如今,已經沒有什麽大規模的增幅,有的縣鄉分社甚至出現社眾脫籍情況。

就在此前不久春衣分授時,有的分社甚至大量衣物都無人來領取,即便是有,也遠低於錄籍的數額。

發生這種情況,一則是李潼有意壓制神都故衣社的繼續發展,他的人事重點放在了西京,神都這裏並沒有繼續加派骨幹,以維持原本的規模為主。

二則就是朝廷的遷民安置已經步入正軌了,原本臨時聚集起來的遊食難民被打散發入鄉野,新編戶籍。而故衣社眼下的組織構架並不能跟隨變化,由此便造成了大量社眾的脫籍。

對於這一現象,李潼也早有預料。

故衣社所以能夠發展的基礎在於大量關中民戶短時間內遷出,已經遠遠超過了政府的組織能力以及地方上的接受能力。

特別在當時剛剛進行過武周革命,朝堂上因為李武奪嫡而殺得人頭滾滾,宰相尚且朝不保夕,更沒有什麽成熟的安置生民的整套策略,民眾背井離鄉,衣食無著,急迫的要抱團取暖。

可是一旦當朝堂上最大的紛爭被暫時擱置,整個行政系統再得以運轉起來,效率又遠遠不是故衣社這個草台班子能夠比擬的。

特別是狄仁傑歸都擔任地官侍郎,主管遷民入籍問題後,不得不說在民生行政方面真的是有一套。

如今李潼雖然不在南省要司任職,也不太清楚狄仁傑具體措施,但在政事堂也有耳目,是知道河洛之間這段時間裏,戶籍數增長勢頭頗為喜人。

故衣社捐麻互助,組織系統本就松散,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並不能夠提供土地這種最重要的生產資源。

當遷民原本的聚集狀態被重新分配之後,又不能靈活的調整組織結構,原本所形成的網絡被瓦解是很正常的。

不過這也並不可惜,畢竟在朝廷行政能力完全恢復之前,李潼已經借由故衣社聚攏到足夠多的人力,最大的收獲自然是已經形成規模的武裝力量敢戰士。

而且生民雖然入鄉編戶,但想要真正紮根下來,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特別土地的分配,是一個尖銳的社會問題,眼下可不像國初那樣有著大量的荒田可以重新分配,越在近畿,豪強侵田占田的問題便越嚴重,這也極大阻撓了遷民的安置進度。

狄仁傑是一個能臣,但他不是改革家,也不是魔術師,不能憑空變出大量土地,根本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得以解決,其中一個原因是武周後期頻繁的宮變、大量權貴的覆滅所帶來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雖然權錢主體還是在權貴之間轉移,但過手撒出一點,就能極大緩解社會矛盾。

所以盡管故衣社社眾大量脫籍,但李潼年前吩咐李葛招募漕運力夫仍然很順利。先頭部隊有六百多人,已經在王仁皎赴任蒲州的時候跟隨去了,承擔一些民間商貨的轉輸,隨著春汛到來,已經漸入正軌。

眼下李葛又在神都城周邊組織了一千多丁壯,但有一個問題,走不了。一則是沒有途徑過關,二則是沒有糧食隨行。

前者還好說,接下來神都城內肯定又是一番動蕩,以李潼如今的權勢,疏通沿途的關卡並不困難,畢竟這一路也不需要經過什麽軍防要塞,只要在必須行經官道驛路的時候加以留意。

後者則真要命,河洛之間生民安置,近畿嚴查各州縣倉儲,很難購買到大宗糧食。即便是有途徑,李潼也不敢在狄仁傑眼皮底下玩險的。

要解決的話,只能在河洛之外,比如汴州這樣運河沿岸的大邑購買,但如此一來,所要調動的財貨數額又極大。

李潼有錢,但神都故義社這邊儲備不足。在這樣敏感時刻,他也不敢隨意大額動用王府錢糧。而這件事越拖下去,那些聚集起來的丁壯被發現的幾率就越大。

如果還不能快速解決,那只能就地解散,而且還得小心會被人循蛛絲馬跡的調查出來。

李潼還在抓耳撓腮思忖對策,遠在潼關西側的王城驛發生一樁命案。

因有官使大隊入驛,王城驛這些吏卒們忙活一整天張羅飲食,總算讓官廳中的官人們酒足飯飽,酣然入睡。

這時候又有驛卒想起還有幾名在押的囚犯沒有供食,隨便收羅一些剩飯送入臨時的獄舍,可是剛一打開門,所見一幕便驚得驛卒呆立當場,只見在押七名囚犯,一個個亂發覆面,各有一根繩索栓頸直吊梁頭,都已氣絕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