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7章 大王才思敏捷(第2/3頁)

國朝雖然廣有書家,但追本溯源,所學二王舊法而已,王紹宗卻說少王筆法滿溢舊轍,這評價已經是非常的高。

因是這會兒眾人再也顧不得矜持,紛紛湊近上前,想要看看少王筆法究竟如何神采,竟能得王紹宗如此評價?

眾人紛紛圍聚上來,頓時讓這案牘方圓變得局促起來,李潼見狀索性放下了筆,將所書數言推到案前,先供眾人賞鑒一番。

他自己也明白自己的書法雖然距離開宗稱家尚遠,所有的無非多年淺學的匠氣而已,但有一點優勢那就是起手所學便是顏體定勢。

顏體在後世被稱為唐書正體,除了顏真卿本身書法出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直到了顏體現世,唐代書法才可以說是完全擺脫了六朝特別是二王舊法的窠臼,開創出一個書法的新境界。

當然也並不是說新就是好,畢竟任何藝術形式都是有其淵源傳承,李潼的顏體之所以能夠引起麟台諸眾圍觀賞鑒並贊嘆不已,主要還是在於彰顯出一種書藝突破的前景。

顏體所以能成正體,也並非憑空得來,而是立足於顏真卿對二王、褚書等先人書體的充分繼承再加以突破,絕不只是簡單的標新立異。

“李學士盛贊確是不虛,單此書體一端,大王已經足堪坐堂。盼大王能夠法度精研,早日脫工技上!”

王紹宗在仔細賞鑒一番後,親自彎腰將紙卷鋪回並撫平,望向少王時,眼神也莊重許多。

李潼頷首謝過王紹宗勉勵,更覺得凡有炫技,還是要驚艷方家才加倍爽快。書聖後人都對他贊許不已,這一份稱贊所帶來的滿足感是別人哪怕舌綻蓮花都不能帶來的享受。

眾人此時聚在案旁也不散去,李潼索性繼續提筆緩書:周室柱史,指樹開宗;漢家飛將,成蹊表德。其後圭璋累襲……

比起咬文嚼字的本領,李潼當然比不上這個時代的士林精英,但他的優勢還在於太多成章定法可以因循。

見到少王後書,李嶠原本還有些隱憂的心情徹底放松下來。這幾句典例用得恰當妥帖且莊雅,哪怕他自己提筆來寫,也無非就是如此了。

開篇十六字,便將隴西李氏宗脈淵源交代得清清楚楚,老子李耳、飛將軍李廣,典故信手拈來,筆調已經大顯從容。

墓志述事而已,這一點劉知幾的行狀已經做得很好。

李潼開篇溯源之後,接下來只需要筆削抄錄行狀內容,加以精簡,簡述獨孤卿雲一生,只在其人事跡關鍵位置加以褒揚即可,比如講到獨孤卿雲解褐任官,便是“大鵬欲舉,已化鯤於北冥;良馬既馳,即友龍於東道”。

公文寫作,是有很多的技巧。講到行文構思的技巧性,其實古今都差不多,李潼在這方面問題不大,他最大的弱項,還在於對大量典故的掌握與化用,這方面他就算再怎麽博聞廣記,也比不上常年沉浸於此的古人們。

但墓志銘的應用範圍本來就小,書寫定式也多。特別他早前工作需要,就曾經接觸過大量的唐人墓志文,即便不怎麽認真記憶研究,也能水過地皮濕,記下一些定句範例。或許寫不出來《滕王閣序》那樣的雄篇,但要寫一篇合格的墓志不算難事。

“榮參建武之朝,寵洽元封之代……更錫期頤之壽,仍展悠遊之志……獨孤大將軍逝魂若知平生志趣榮寵,能得大王立筆彰之,幸得知己、笑赴黃泉……”

後方不知何人作此贊言,李潼聽到這話後,筆鋒都微微一顫,心裏更是發毛,不會誇人你就閉嘴,你特麽才是知己,交情好到難舍難分,直接把你帶下去!

洋洋灑灑千數言,墓志寫完後,寫到銘文部分,李潼筆速就快了起來。銘文精短活潑,韻感強烈,這才是李潼的文抄本業,信筆寫來,素材無數,短短幾刻鐘內,居然就寫出七道銘文,如果不是紙卷用盡,他只怕還要繼續飛筆疾書。

就算如此,當他落筆卷成時,直堂中仍然響起了一片喝彩聲,特別李嶠更是上前不吝誇贊道:“志後銘文,最傷神思,即便我提筆謀構,短時難成。大王才思敏捷,嶠不及也!”

李潼這會兒也是頗感疲憊,並感慨難怪前人文抄主攻詩詞,記憶清晰、抄得省勁,而他強寫這篇墓志銘,不到兩千字的內容,卻幾乎掏空了他。

但是這種文抄又是很有必要的,大唐選官身言書判,這其中的“判”才是政治人物最該掌握的內容,哪怕身為皇帝也不例外。

對人對事看法裁斷如何,落筆成文,如果提筆就廢,哪怕《唐詩三百首》全抄出來,無非一個閑人詞客而已,政務上同樣是一個廢柴。

墓志銘是對一個人蓋棺論定,廣義上也屬於判的一種。單憑李潼原本的詩文儲備,其實很難完成,也得虧他蹲在王府這幾個月,除了陰謀算計之外,對於時下各種應用文體不乏接觸研究,結合此前的積累,這才能夠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