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5章 奪門之變(七)

而在“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關系重大的政策,在天下順利推廣,各地怨言漸漸平息之後,原本一直被他故意打壓的都察院,又重新被他重視,並逐漸放開了束縛。

都察院擴編,京師都察院的禦史數量,從四五十人,一下擴展到了三百多人,都察院大堂,擴大了兩倍多,一次可以容納五六百人,禦史的人選,不再是從新進進士和優秀縣官中摘取,而是采用籍貫論,各省固定名額,以人口論定,如浙江十一人,山西九人,青海六人。

青海的六人,是為最少的必須保證,只要是省,那怕只有萬人,也需有六個名額。

過去,禦史基本都是進士出身,但現在改制之後,像青海省台灣省緬甸區,每年會試能考中進士的都是極個別,甚至是無有一人,因此,隆武帝決斷,各省代表的禦史,皆從各省鄉試的舉人之中擢取,如此,就不用擔心禦史空置的問題了。

過去,大明朝堂有南黨,北黨,浙黨,楚黨,以籍貫形成鄉黨,黨同伐異,獨領風騷,但改制之後,鄉黨公開透明,各省禦史首先要為自己省份爭取權益,但因為各省都有代表,沒有誰是孤單一人,形成制衡,各方利益最後也都可以平衡。

如此,都察院對首輔和內閣的監督力道大大加強。

中央都察院如此,各省都察院也照著執行,監督行政、司法。

禦史不但監督行政官員,也相互監督。

首輔制的改革,經過這些年,從蔣德璟,孫傳庭到史可法,已經漸有成效,並且摸出了路子,加上都察院制、質詢制,雖然還有一些弊端和很大的不足,但比起過去,已然是有很大的進步了。行政權和監察權,已經有了一定的制衡。

就時代的發展來說,這樣的改革還是能跟的上的。

所以,對於眼下的朝政,隆武帝是不愁的,軍事有軍機處,外交有理藩院,只要抓住軍機處兵部和吏部,他就可以掌控全局,專心培養接班人。

但他的失敗,就在接班人。

太子,所琢非玉,不能用,非是廢除不可,可一旦廢儲,後續產生的動蕩和沖擊波,他必須做好審慎應對的準備。

除此之外,他還得為太子想好退路。

因為他不止是皇帝,更是一個父親。

原本,朱慈烺自以為一切都考慮好了,但顏後的死,深深觸動了他,也打亂了他的步驟,那些雪片一般為太子表功的奏疏,更是讓他明白,大明的太子、國本,大明的嫡長子繼承制,在朝臣的心中,依然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太子的廢立,怕還是要經歷一場大風波。

“陛下……”

正沉思間,腳步輕響,新任司禮監掌印唐亮輕步走進,將剛剛送來的一份密報,呈到他面前。

朱慈烺看完,眼有悲涼,忽然覺得頭昏腦漲,不能自起……

……

翌日。

宮中傳出消息。

隆武帝忽發急病,臥床不起。

……

“機會到了!”

太子府。

剛剛從宮中返回,探視父皇,但沒有能進到榻前的太子朱和埕,召集心腹,秘密商議。

參加的有宛平伯鞏承恩,長駙馬都尉周顯,左庶子姚啟聖。

另外一個核心人物蕭漢俊雖然不能到現場,但卻通過宛平伯鞏承恩將自己的想法傳遞。

至於京營參將,負責內城五門防務的參將王輔臣,以及武襄左衛副指揮使宗福海,則由長駙馬都尉周顯負責傳遞消息。

……

一番密議,眾人議定,未免夜長夢多,決意盡快動手,明日夜晚,臘月二十一,小年夜的前一天,趁著宗福海守衛宮門的機會,王輔臣、周顯、鞏承恩、姚啟聖帶兵擁著太子到達玄武門(神武門),宗福海打開宮門,直往乾清宮,控制“陛下”,逼“陛下”寫退位詔,自為太上皇,加以軟禁,然後去往皇極殿,擁太子繼位,最後召集群臣覲見,宣布此事,即便有反對者,也改變不了木已成舟的事實!

注,故宮北門本叫玄武門,康熙時,因為避諱“玄”字,才改名神武門。

一切過程,都如當年的奪門之變,又如唐朝的玄武門之變一樣,迅雷不及掩耳,不給其他人反應的時間。

計劃制定完畢,太子朱和埕拔劍砍去桌子一角,以誓決心。

……

這一天,太子朱和埕強力壓制著心中的焦灼和不安,整整一天,都待在乾清宮,侍奉隆武陛下。

除了他,蒙王遼王,四皇子六皇子都到了,連年幼的八皇子和幾個公主也都在乾清宮陪到很晚。

對太子朱和埕來說,這是他人生中最為漫長的一天。

不但要裝出擔心悲傷的樣子,而且時時刻刻警惕,處處觀察,看乾清宮有沒有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