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8章 親王冊封(第2/3頁)

“那一來,朝廷又要支出很多。”

“朕改革宗室,就是為了減輕朝廷的負擔,朕不能一邊大刀闊斧的改革,一邊又任由回到過去。所謂革了別人,肥了自己,史書不寫,朕心中也是要慚愧的。”

“再加上鎮國將軍的教訓,如果德不配位,沒有能力,將他冊封為親王,不但沒有益,反而有可能是害了他。”

聽到此,殿中轟的一聲,所有朝臣都是震驚,原來陛下真的是要改革自己,真的是要改掉皇子皆為親王的祖制!

不理會眾臣的震驚,朱慈烺繼續道:“經過深思熟慮,朕決定,以才能和德行,決定皇子們的親王位。”

“不能因為他是朕的兒子,還沒有彰顯才能和功績,朕就封他為親王。”

“能不能成親王,還要看他們自己的努力。”

“有功於社稷,自然封親王,無功,就讓他們做一個富家翁吧。”

……

隆武帝的話,在殿中久久回蕩,群臣都被震驚住,除了內閣軍機幾人,其他人都是張口結舌,一時都說不出話來。

——改革從來都是改別人,想不到隆武陛下將刀子揮到自己兒子頭上了!

就群臣的潛意識來說,陛下身體康健,弓馬嫻熟,今年剛是二十八,以後有二十個皇子,是極有可能的事情,二十個皇子,二十個親王,對朝廷確實是一個巨大的負擔,如果陛下能改掉祖制,少封幾個親王,對大明朝廷,對天下百姓,的確是能減輕一些負擔。

但很快的,群臣就意識到,如果不封親王,皇子只是普通宗室的身份,那是不是就不用出京了呢?那樣一來,京師宗室豈不是要成倍增加,皇子們都聚集在京師,宮廷政變,社稷不穩的風險,豈不是也要增加?

“陛下,如果不封為親王,皇子豈不是要長留京師?”禮部侍郎站出問。

朱慈烺點頭:“沒有封親王,只是普通的宗室,自然是要留在京師的。”

“陛下,此乃取亂之源,萬萬不可啊!”

不等禮部侍郎反對,周邊早有其他朝臣站出。齊聲反對。

——雖然不是親王,但畢竟是皇家血脈,是皇子,一旦有變,被野心家利用,說不得就會掀起大浪頭。

另外,陛下所說的才能和德行,其實一直都是為太祖成祖皇帝所忌諱的,在他們以及朝臣百官看來,除了太子之外,其他皇子越廢物越好,因為他們的廢物,無法爭權奪利,大明朝廷才會江山穩固,也就不會發生第二次靖難之役和寧王之亂,可現在陛下要依照才能和德行給皇子們冊封親王位,但才能和德行在宮裏是看不出來多少的,非的放到實際的位置上歷練才可以,難道陛下心裏的想法,是想要讓皇子們參政嗎?

啊,這可是不行。

朝堂上一片反對之聲,內閣軍機重臣也都是皺眉。

朱慈烺沒有強爭,起身下令退朝。

新鮮事物剛出來,總是有些駭人聽聞,但時間長了,討論的多了,增加配套措施,終究是可以施行。

朱慈烺相信,自己有這種威嚴和威信。也有這種毅力。

……

但朝臣們並不罷休,繼續上疏反對,最初,他們反對的並不是“親王論功封爵”,而是皇子參政。

皇子不幹政,這是大明的祖制,陛下如果更改,難道就不怕再發生靖難之役和寧王之亂嗎?

但隨之問題也來了,如果不參政,如何確定皇子有無能力、配不配封親王?

只考言行和舉止嗎?

另外,皇子們如果不封親王,那又以什麽身份到地方呢?所以繞來繞去,終究還是繞不過“冊封”兩個字。

於是幹脆全盤反對,有朝臣上疏,要陛下遵守祖制,將所有皇子都封為親王,然後到各地就藩,大明疆域遼闊,又新開遼東,分置十幾個親王,不是問題,加上秦王蜀王楚王福王被害被黜之後,這四個地方也都閑了出來,也可以安置親王。

總之,和朝廷浪費錢糧,供養一代代親王相比,將皇子留在京師,幹預朝政,對大明的傷害更大。

……

對於這種腔調,朱慈烺嚴厲駁斥,宗室分封太多,造成國家財政負擔沉重,這個頑疾,到嘉靖世宗皇帝時,朝廷其實就已經是力不從心,他好不容易才改過來,豈能再重蹈覆轍,濫封濫賞?你們不心疼百姓,不擔心百年之後,朝廷親王郡王的數目,在現在的基礎上,再翻兩到三倍,造成國家財政不濟,朕這個皇帝卻是要擔心呢!

至於皇子幹政,內閣已經在制定制度,給皇子們空間,也給他們約束,最重要的一點,皇子不能參與軍政,參與朝政也需要在皇太子的領導之下,皇太子地位神聖,誰也不能撼動,同時的,皇子參政也皆在群臣的監督之下,但是所有人盡忠職守,內外這麽多的眼睛,又何懼“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