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8章 京察風雲

——從古至今,華夏王朝的監督機構,一直都只設置在京師,不管是叫過去的禦史台,還是現在的都察院,為就是糾劾百官,考察天子得失,並為天子的耳目,如今將他們下放到地方,遠離了天子,等於他們失去了這部分的功能,因此,都察院上下,沒有一個人願意去地方行省,他們在前任左都禦史方嶽貢的帶領下,不停的上疏,並且在朝堂死諫,阻擋這項政策的實施。

這也是隆武帝要將方嶽貢調往南京,啟用錢謙益為左都禦史的原因之一。

不過胳膊終究是拗不過大腿,在隆武帝的強力堅持和內閣的推動之下,這個政策終於是明發天下。

木已成舟,都察院眾多禦史雖然不願意,但卻也是無可奈何。

於是,他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京察之上,心裏祈禱著,自己不會是那個被派遣出京的倒黴鬼。

這種情況下,兩個京察的主考官,大學士兼著吏部尚書袁繼鹹和左都禦史錢謙益,就更是關鍵了。

袁繼鹹和錢謙益兩人都是東林眾人,且名聲在外,原本,朝臣都以為這會是一個非常“公平公正”的京察,但是東林中人,且沒有明顯怠惰的,大部分人都應該還能繼續留在京師,但不想隨著京察的進行和一些行省僉都禦史人選的確定,他們漸漸感覺有點不對了。

怎麽出京擔任僉都禦史的,大部分都是他們東林人,且都是他們在都察院的主力?

但吏部也有話說,這些人都是京察的甲等,屬於優秀提拔的範疇,將他們放到地方都察院,擢為四品,正是升官和重用啊。

——禦史都是六品七品,地方僉都禦史卻是四品,從這個角度來是說,升官是確定的。

雖然吏部解釋合理,出任僉都禦史也是升官榮耀,但一些警覺的東林人總是覺得事情不單純,他們紛紛向袁繼鹹和錢謙益討要說法。

這其中,錢謙益受到的壓力尤其大。

作為賦閑多年,繼而被朝廷啟用的大儒,錢謙益到京第一天,就被隆武陛下召見,見到陛下的那一刻,錢謙益激動的幾乎不能自語,自從崇禎二年先帝之後,他終於再一次的見到了皇明的皇帝,一番雄心抱負終於可以施展了。

不過很快的,錢謙益就冷靜下來。

因為他發現,就像傳言的那樣,今上隆武帝雖然年輕,但卻極為睿智英武,一雙清澈冷靜的眼睛,仿佛能看到他的心底,言語表情雖然對他極為尊敬,但不經意中,卻是流出了一絲,朕對先生給予厚望,希望先生能做好,如果做不好,先生你也休怪朕翻臉無情的意思。

“今上,不好欺也……”

錢謙益已經清楚的知道了這一點。

能成為左都禦史,門生弟子,東林眾人出力多多,錢謙益坐上左都禦史之後,自當有所回報,不過自從接到聖旨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自己做這個左都禦史,不能像方嶽貢那般的執拗和剛硬,要想繼續仕途,就非得配合陛下不可。

來到京師,被隆武帝召見,一番詳談後,他的心思就更是明白了——陛下用我為左都禦史,果然是有所用意的。

而在明白的同時,他也不禁有一些淒涼,陛下用我,竟然不是因為我的才能,而只是因為我的名氣。

“黜貪存良,起用新人,乃是此次京察的大義。”

吏部侍郎堵胤錫說。

雖然堵胤錫只是一個侍郎,更是他錢謙益的學生晚輩,但錢謙益卻知道,堵胤錫知曉陛下改革的心思,對各項政務的推進,也都是秉持隆武陛下的命令,黜貪存良好說,但這個啟用新人,卻是大有文章……

不過這並不妨礙錢謙益的為官熱情,在這一次的京察之中,他不動聲色的配合了吏部,面對找上門來的門生弟子,也是好言安慰,為“僉都禦史”進行辯護。也因此,最初的時候,京察進行的還算是順利。

——一些老的禦史被調出京師,到各省為僉都禦史或者是禦史,都察院補進了一批開明的新人,一些六部衙門的老官吏,也在這次京察中,被調離京師,一批從地方拔擢的新人,開始進入六部衙門,尤其是戶部工部等關鍵位置。

很快的,就有人察覺了朝廷此次京察的目的——這分明是要將我輩,全部趕出京師啊?

他們不敢向皇帝發難,對袁繼鹹和錢謙益也留有情面,於是紛紛將矛頭指向了吏部侍郎堵胤錫。

——明代京察,總體上是比較模糊粗糙,有很多上下其手的空間,但具體程序卻又是嚴肅緊密,考察由吏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禦史共同主持,吏部侍郎、文選司、考功司郎中輔佐,這中間,除了吏部尚書和左都禦史之外,就屬吏部侍郎的權力大了,因此,眾人矛頭自然是要指向堵胤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