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4章 改制之法(第2/3頁)

此外,對於陛下將周王和一個不明的宗室帶到京師之事,群臣心中都是驚訝和有意見的。

——內閣諸臣已經知曉了陛下要修訂《宗藩條例》的心思,對於宗室待遇,控制宗室人數,嚴格宗室執法,群臣都是歡迎的。當年,世宗嘉靖皇帝修訂《宗藩條例》,確定宗室待遇之時,內閣最初提出的文本其實比現行的《宗藩條例》要嚴厲的多,待遇也是大大減免,但被嘉靖否決,不得已才推出了現在的折中方案。

這麽多年來,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大明財稅困難,朝廷入不敷出,但卻不影響宗室的供養,每一年除了軍費之外,宗室開支是內閣和戶部最為頭疼的事情,先帝崇禎帝對宗室極為優待,群臣對宗室之事不敢提,但新君繼位之後,幾次談話中,隱隱透出過要改革宗室之意,群臣都有察覺,有人已經準備要上疏了。

但不想不等他們上疏,隆武陛下就主動提出要修訂《宗藩條例》,限定宗室待遇,說心裏話,群臣都是佩服和激動的,都在暗暗稱贊今上乃是一位以社稷為第一,不殉私情的千古明君,但意外的是,千古明君竟然將周王也帶進了京師,而且明發天下,除了周王,四川的蜀王也將進京,和周王一起參與制定新的《宗藩條例》。

這怎麽可以?

周王和蜀王都是被制定的對象,如果讓他們兩人參與其中,這《宗藩條例》還怎麽制定?誰會將刀子往自己身上割呢?

最重要的是,這不符合祖制啊。

大明的王爺是什麽事情也不能做的,不能領兵,不能參政,不能結交官員,或者可以悄悄地經商,但也需要提防被禦史和地方官員彈劾,一旦被抓到確實的證據,必會被朝廷責罰,現在陛下居然光明大正的詔令周王和蜀王入京,商議《宗藩條例》這明顯的就是違背高祖和成祖的祖訓了。

即便削減宗室開支,嚴格管控宗室人數是文官們的共識,也是他們一直想做但卻做不到的事情,可是周王和蜀王即將進京的消息傳來之後,文官們心頭的驚異還是立刻就壓過了喜悅。

今日,一些禦史言官聚集在內閣值房門口,給內閣五臣施加壓力,要他們阻止陛下的“謬詔”,但隆武帝的詔書在開封之時就發出去了,內閣也是在事後才得到消息,此時此刻,木已成舟,這個時候再想要勸誡皇帝,已經是來不及了,更何況,內閣四臣蔣德璟等人久在陛下身邊,對陛下的脾氣秉性深有了解,心知陛下既然做出了決定,必然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這種情況下,任何人也是勸不住陛下的。

另外,以蔣德璟和李邦華的深謀,兩人都已經看出,陛下只所以要召一南一北的兩位王爺入京,並不是要為《宗藩條例》的制定制造障礙,相反,是在拆除障礙,周王和蜀王都是高祖皇帝世出,地位尊貴,在藩王中有領袖的作用,但兩人都是性子柔弱之人,面對《宗藩條例》的制定是絕對不敢提出什麽異議的,而有他們兩人做擋箭牌,其他在封地的藩王,即便有所不滿,也只能將怒氣撒向兩位王爺,而不敢對朝廷不敬。

因此,除了新進入閣的五輔倪元璐有所憂慮,提出是否可以勸誡陛下、收回成命之外,其他四臣都是默默。

陛下不行陰謀,一向是光明正大,對於“祖制”,並不是太在意,但是事情做好坐滿,即便是違背祖制,他也是不惜的,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皇後的冊封,有明一代,何曾有一個不曾經過選秀,而且不是禮部和內廷選出,而是由皇帝親自指定的皇後?

但隆武帝就做到了。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北宋王安石的名句,隆武帝有一次在閑談中,有意無意的說出,當時,在場群臣都是色變,和宋代不同,因為程朱理學的流行,有明一代,有祖制是相當堅持的,祖制就像是一片神主牌,誰也不能動彈的,尤其是皇帝,動不動就被群臣以祖制相約束。

但現在,隆武帝卻說出變法大家王安石的名言,由此可知,在隆武帝的心中,是存了王安石的想法的。

加上從崇禎十五年到現在,隆武帝做出了許多遊走於祖制和變革的灰色地帶之中,蔣德璟李邦華親身參與又或者是旁觀,樁樁件件,對隆武帝的心思就更是明白,若要反對吧,但隆武帝所做的每一件事,除了改革科舉之外,其他都是文官想做而不敢做、或者是做不到的事情,比如關閉凈身房,司禮監的漸漸虛化……隆武帝更約束自己,勤儉可用,無論從哪一點上來說,隆武帝都可算是千古明君,只不過這樣的明君並不是文官心目中的標準明君,對大明文官來說,標準的明君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堅守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