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章 戰海州(第2/3頁)

這一下,尚可喜更是吃驚,怎麽可能,蓋州一日也沒有堅守住?伊勒慎雖然老了,但他手下的一千建虜,可都是正兒八經的旗丁,以旗丁漢軍旗,加上蓋州堅固的城防,怎麽可能這麽快就失守?明軍什麽時候變的這麽強悍了?

既然蓋州失守,也沒有必要去救了,尚可喜急急帶兵返回,他心中十分清楚,蓋州之後,明軍的下一個目標,一定就是海州,海州距離蓋州不過一百六十裏,明軍最快兩日就可以到,他必須早做準備。

雖然是漢賊,但不得不說,尚可喜的帶兵和判斷,都是有一套的,在詳細問過潰兵,知道明軍主帥是寧遠總兵吳三桂,攻陷蓋州,使用的是炸城之術後,他在返歸的路上,不但命令各處屯子和田莊立刻撤退,而且還試圖挖掘道路,堵塞井水,以凝滯明軍的進攻速度,就他對明軍的了解,明軍在攻陷蓋州之後,一定會在蓋州修整(搶掠)一天,而一天的時間,足可令他做很多事情。

但尚可喜錯了,明軍根本沒有在蓋州多停留,攻陷蓋州之後,吳三桂對城中財物根本沒有多看,只留下少部兵馬在城中收繳戰果,他則率領主力大軍迅速離開,往海州撲去。

就明末能聚攏人心的幾個人物來說,都有一個大特點,那就是不愛財,左良玉的兵馬只所以能越來越多,就是因為但有財物,他都會先分給部下,自己只留極少的一部分,財去人來,人人都知道左大帥仗義,一些無路可走的兵馬,首先想到的,就是投靠左良玉。而左良玉來者不拒,不管是麥是草,都要收到簍子裏,但也因為如此,造成他的兵馬良莠不齊,雖然人數眾多,但軍紀最差,戰鬥力也最弱。

當然了,不唯明末,古今都是如此。

吳三桂雖然不是左良玉那般的散財童子,但對錢財看的卻也是不重,一來吳家是遼西的大地主,擁有的田地眾多,吳三桂少小就過著富奢的生活,二來,遼東鎮是大明邊關九鎮之中,最受重視的一個地方,雖然也欠餉,但比起其他地方,情況要好上不少,而最重要的,此次並非是吳三桂的部隊獨自行動,不但有山海關總兵馬科,還有太子的京營兵,這其中,京營參贊張家玉明著雖然只是一個參贊,但誰都知道他是太子殿下的心腹,遼南戰事的一切,都會通過張家玉和其他京營將官之口,傳到太子殿下的耳中。一旦被太子殿下認定貪財誤事,一生的仕途就完了,因此就算再是貪財,這個時候也必須裝一下。

最後一個原因,吳三桂深深知道,孤軍深入,必須速戰速決,在蓋州多耽擱一分,建虜的準備時間就多一分,他們的勝利希望就減少一分,因此吳三桂不敢在蓋州多停留。

吳三桂快速出擊,沒有在蓋州停留,出乎尚可喜的預料,就在尚可喜返回海州的途中,跟在他身後的步兵和從各個田莊裏撤退出來的家屬,就被明軍的前鋒騎兵追上了。

雖然是投降了建虜,雖然建虜不缺戰馬,但漢軍旗大部分都還是步兵,面對關寧鐵騎的沖鋒,根本不是對手,瞬間就被沖散,關寧鐵騎來回沖馳,將他們殺的哭爹喊娘。

聽到後隊被襲,尚可喜根本沒想救援,他清楚知道,關寧鐵騎雖然不是滿洲八旗的對手,但收拾他們這些漢軍旗,卻是綽綽有余的,為今之計,他只有盡快返回海州,憑城固守,才是最明智也最有效的辦法。

拋棄了後隊,尚可喜率領從海州帶出的兩千兵馬一路狂奔,成功擺脫了關寧軍的追擊,回到了海州,不過和離開海州時不同,他們每一個人都累的像是孫子,臉上都殘留著劫後余生的恐懼——多少年了?崇禎七年,投降建虜之後,尚可喜已經很多年沒有這種被人追著殺,擔心腦袋不保的感覺了,想不到今日重拾過去的那種恐懼,不同是,當日擔心的是被建虜殺,今日害怕的卻是被明軍追。

進入海州之後,尚可喜立刻關閉城門,而在這之前,得到消息的薩必圖已經將城中所有的男丁都組織起來,分發武器,上城防守,兩人商議之後,認為城中兵馬不是關寧軍的對手,不宜野戰,只能死守海州,以等待濟爾哈朗的援兵。

黃昏時分,吳三桂的主力大軍出現在海州城下,和蓋州不同,海州還是原先的大明海州衛城池的規模,不但小,而且城墻高度和厚度,也都不如蓋州,不過城內居民的數量和繁華度卻是遠勝蓋州,且西南北三面都有護城河,只有東面因為冬季水量的原因而幹涸了,總體打分,如果只以城池和城防論,海州的防禦力是不如蓋州的。

吳三桂雖然少年從軍,久在遼東,但卻從來都沒有來過海州,在夜色黃昏,火把光亮之中,他縱馬在海州城下奔馳了一圈,確定海州周長不過十五裏,城墻高度也遠不及蓋州之後,他微微放心了——連蓋州那樣的堅固城池,在京營的炸藥面前都轟然倒塌,眼前的海州城又算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