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秦皇島出征(第2/3頁)

大軍預定的登陸點,是在蓋州連雲島附近,而連雲島距離秦皇島大約150海裏(600裏)左右,就現在使用的帆船,一切順利的話,航行大約需要一天一夜的時間,也就是後天清晨大概就能到連雲島附近。

等於從士兵到戰馬,都需要在船上窩一天——關於大軍的航行時間,登陸地點,登陸時間,鄭森等人商議過無數次,雖然有遼東將領曾經提出過暗夜偷襲,悄悄登陸,出其不意的殺掉連雲島上的建虜守軍,但被鄭森施瑯堅決反對。

遼東海岸多礁石,暗夜無光,極易觸礁,一旦觸礁,不但船只損毀,船上的將士在暗夜之中也無法挽救,因此,登陸時間一定要是晴好的白天,如此才能保證登陸地點的準確和成功。

這就是陸軍和海軍的區別,遼東將領在陸地作戰慣了,慣性的以為,夜色是最好的保護,但水軍卻不是這樣,因為大軍登陸最大的危險,其實並不是海岸邊的敵人,而是莫測的海象和漆黑的夜色。

至於被連雲島的建虜發現,鄭森以為不足為慮,島上不過五百人,就算發現了也難以抵擋,不說船上的大軍,只說船頭的大炮,就夠建虜喝一壺的,而只要占領了連雲島,有了一個中繼點,下面的行動就好說了。

對鄭森的看法,從太子到吳甡都是贊同的。

“出發!”

此時,吳三桂全身甲胄,威風凜凜地站在最高的三桅戰艦之上,向碼頭上的吳甡抱拳躬身,然後轉身喝令。

“嗚嗚~~~”

號角吹角。

風帆揚起,船隊起航。

“威震遼東,得勝歸來!”

高起潛命令手下的小太監,率領秦皇島的留守人馬和船夫青壯,在碼頭上擂鼓呼喊。

船上的將士也高聲響應。

聲震大海,驚起海鷗一片。

晨風中,京營參贊張家玉身披甲胄,負手站在船頭,望著煙波浩渺的大海,心中激動無比,他是廣東人,對大海毫不陌生,但遼東的這片海域,卻是他魂牽夢繞,多少年了,終於可以踏上那一片大明故土了,建功立業的激動之中,他心中卻也是漫過遼東數十載失敗,忠臣烈士屍骨無數的悲傷……

腳步聲響,有人來到身後,一看原來是醫官李信(李巖)。

大軍出征,除了甲胄火藥,醫官也是不可缺少的,而渡海攻擊尤其危險,一般的醫官也真不敢隨軍出征,所以李巖主動請纓,連他在內,這一次一共有十個醫官,三十個青衣小廝一同隨軍。

不同於普通醫官,軍中都知道,李信是一個有來頭的人,和太子殿下是有某種關系,因此從將官到士兵,對李信都倍加尊敬。

而真正知道李信的真實身份,知道李信就是李自成麾下大將李巖的人卻並不多。

張家玉是一個。

最初,張家玉對李巖是很鄙視的,甚至是厭惡,認為曾經的朝廷舉人,居然從賊,實在是天下讀書人最大的恥辱!像李巖這樣的人,根本不配活著,早應該一刀宰了,以蕩天地,豎正氣,有一次在太子殿下面前,張家玉委婉提出,饒李巖一名已經是仁慈了,將他繼續留在軍中,怕是會生出禍患。畢竟流賊還沒有剿滅,李巖是不是真心歸順朝廷,誰也不能知道。

太子沒有解釋,只讓他和李巖多相處、多了解。

張家玉又怎會和李巖相處?因此表面上答應,但私下裏見到李巖卻是厭惡的躲著走,直到看到玉田之戰的塘報,說李巖夫妻在關健時刻,率領輕傷員和青壯沖上城頭,奮勇殺敵,力挽狂瀾,將建虜擊退之後,張家玉對李巖的印象才稍微的改觀了一些,不過卻依然冷冷。那日從京師出發,見李巖夫妻居然也在軍中,張家玉有點意外,不過卻也不多問。

等到了秦皇島,張家玉對李巖稍微注意了一點,

從太子以下,軍中對醫官都非常尊敬,因此李巖和眾位醫官,和兩位將領張名振張家玉共乘了一艘大船,臨風出海,很多人都走到船舷邊觀海景,李巖在船艙裏窩不住,也出來了,見到正在船頭臨風而禦的今年新進進士張家玉,李巖拱手施禮,隨即遠遠地站到另一邊。

如果是往日,張家玉是絕不會和李巖說話的,但今日大軍渡海,心潮澎湃,他忍不住高聲道:

戰守逶迤不自由,偏因勝地重深愁。

榮華我已知莊夢,忠憤人將謂杞憂。

邊釁久開尚未定,室戈方操幾時休?

片雲孤月應腸斷,樁樹凋零又一秋!

……

此時在船舷邊的,幾乎全是武人,知道張家玉詞間意思和此詞作者是誰的一個也沒有。

大約只有曾經是舉人的李巖能明白。

邊釁指的是“建虜”,室戈指的是“內亂”,整首詩有豪氣,但更有悲憤,而原作者並非是張家玉,而是袁崇煥,名字叫《偕諸將遊海島》。張家玉此時高唱,有抒發己意,也有對李巖的指責之意。內亂,當然也能指流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