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追諫

城門口,遼東巡撫黎玉田正帶著寧遠城中的文武官員列隊相迎。

朱慈烺走馬上前,接受眾人的參見。

遼東的軍政,統歸遼東督師範志完,民政為遼東巡撫黎玉田,當然了,巡撫也是可以管軍政的,不過權力比督師小的多了,現在範志完駐山海關,黎玉田則是駐寧遠。

上一次在山海關,朱慈烺已經見過了黎玉田。歷史上,黎玉田是一個貳臣,不過其在遼東巡撫的任上,還算是撤職的,松錦之戰後,遼東巡撫已經變成了一個極度危險的職位,黎玉田敢於赴任,並在崇禎十六年,和吳三桂兩人通力合作,擊退建虜對寧遠的進攻,甲申之變時又配合吳三桂撤離百姓,說明其還是一定膽氣和能力的。

站在寧遠城前,朱慈烺仰頭望。

寧遠城門有四:東曰春和;南曰延輝;西曰永寧;北曰威遠。

整個寧遠城略呈正方形,城高三丈,四門城門之外都修築有半圓形的甕城。城墻基砌青色條石,外砌大塊青磚,內壘巨型塊石,中間夾夯黃土。城上各有兩層樓閣、圍廊式箭樓,分別各有坡形砌登道,四面還修築有炮台,上面架設紅夷大炮。

這樣的堅城,但是糧草充足,絕對不是輕易可以被攻破的。

進入城中,首先看到的就是街道正中的一座高大鼓樓,鼓樓上下中間是通向四條大街的十字券洞——這樣的建築在明代城池中很是普通,但不同的是,寧遠鼓樓比內地一般鼓樓高大許多,這和當初修建它的用途有關——鼓樓平時報曉更辰,戰時是擊鼓進軍的號令所在,所以必須修建的高大,隱隱地,比城墻還要高一截。

寧遠是前線,因此城中居民大部分都是軍戶,時值黃昏,又是太子駕到,因此城中已經戒嚴,街道上看不到一個百姓,朱慈烺走馬而行,目光掃視街道兩邊的店鋪和民居,比起內地城池,街上的店鋪明顯稀少,大部分都是民居,但鐵匠鋪卻明顯比內地城池多,由此可知,寧遠的軍武還是相當強盛的。

這一夜,朱慈烺就住在遼東巡撫衙門。

夜深了,但朱慈烺卻依然心潮起伏,耳聽著城中隱約響起的鐘鼓聲,想了很多人,也想了很多事,翻來覆去,根本無法入眠……

第二日一早,朱慈烺去往城中大校場,檢閱寧遠駐軍。

寧遠常備駐軍大約在兩萬人左右,除了八千人的精銳戰兵,剩下的一萬二都是輔兵,而這八千人中,騎兵占據了五千,就如史書記載的那樣,關寧騎兵果然是大明第一騎兵,盔甲明亮,戰馬雄健,只就軍容,就足以碾壓朱慈烺所見過的所有大明騎兵了,五千騎兵,軍旗如海,兩萬個馬蹄在校場上翻飛,其勢非常驚人。

“殿下,朝廷體諒,遼東鎮去年的欠餉都已經清算,將士們士氣高漲……”遼東巡撫黎玉田匯報。

朱慈烺表面不動聲色,心中卻是有一點不舒服。

大明九邊重鎮,朝廷最照顧的就是遼東鎮,遼東鎮一年耗費的錢糧,相當於其他八鎮的總和,但這麽多的銀子花下去,卻不能保證遼東的勝利。

原因就是很大一部分被貪墨、截留了。

以遼餉為例,自遼東戰事起,從萬歷四十六年四月開始,到天啟元年,前後不到四年時間,遼餉用銀即達一千七百二十萬兩,平均每年支遼餉四百多萬兩。前三次遼餉加派共九厘,合計加征銀兩四百八十多萬兩。

但這些沾滿百姓血淚,朝廷費勁心力征收上來的餉銀,並沒有全部發放到每一個為國效命的士兵手中。銀兩發放過程中,各級官僚和將領,層層貪汙和克扣,以至於一百變五十,五十變二十,前線將士一邊為國效命,一邊要為家人的生計犯愁。

不止遼東鎮,各地軍鎮都是如此。

身為一個穿越者,對餉銀黑幕有深惡痛絕的了解,因此朱慈烺撫軍京營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餉銀發放制度——餉銀的發放不再是層層逐級,由將官代領,而是士兵本人親自領取,其他人,哪怕就是各營主官,也不得代領。

餉銀司脫離主官的管轄,直接歸京營撫軍、也就是太子領導,直接對太子負責,清楚的身份木牌、士兵編號和思想教導官的嚴格監督,各級軍官們想要在士兵們的軍餉上動手腳,已經是不可能了。

京營餉銀司是一個範本,在朱慈烺的謀劃裏,未來要推廣到全國,但現在還不行,尤其是像遼東鎮,或者是左良玉那種已經有軍閥跡象的軍鎮,更是不宜輕動——為了大局的穩定,朱慈烺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咽,假裝不知。

眼前的寧遠軍就是這樣。

明知道下面很多的底層士兵,只能領到朝廷分發給他們的一半軍餉,但作為帝國的儲君,皇朝第二人,卻不能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