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龍武水師

三日後,東印度公司租借給大明的第一艘三桅大船抵達天津衛大沽港,隨同抵達的還有四艘小艦和四百名東印度公司的水手,照大明和東印度公司的約定,這些人將為大明所雇傭,暫時成為大明水師的一員,大明給予他們在東印度高一倍的薪資待遇,尤其是幾個大副和舵手,大明更是給予重金,就像當年登萊巡撫孫元化在登州高薪聘請葡萄牙教官操練大明炮兵一樣,大明這一次同樣是高薪聘請,希望大明水兵能盡快學會操作三桅大船之術。

兵部侍郎張鳳翔,新任天津巡撫原毓宗迎接。

原毓宗原本是天津兵備道,馮元飏調走之後,他加右僉都禦史,成為天津巡撫。

而在兩人身後站著天津總兵曹友義,副將婁光先、水師副將金斌、指揮楊維翰。

當那掛滿白帆的三桅大木船在視線裏出現時,眾人都微微驚嘆。

三桅大船和大明水軍通常所使用的福船大為不同,不但更大,而且造型也有相當明顯的區別,它擁有雙層甲板,船首和船尾高高昂起。除了縱帆以外,還有斜三角帆,不管順風還是逆風,都可以航行,船體長達二十余丈,以大明的計算方法,最少在兩千料以上,超過一般大明戰船的四百料。

消息傳到京師,朱慈烺立刻趕往宮中,向父皇請命,說紅毛人的三桅戰艦每年耗費朝廷三十萬兩銀子,雖然朝臣和天津巡撫在奏疏裏有描寫,但他還是想要去現場觀摩一下。

天津距京師只有二百余裏,快馬加鞭當天就可打個來回,相信父皇會答應的。

崇禎帝正在批閱奏章,沒有多想,點頭:“去吧。記著,快去快回,一切從簡,不可浪費民力。”

他對朝臣的奏疏,老實說,也並非是百分百相信,兒子親自去看,正可去除他的疑心。

“兒臣知曉。”

朱慈烺起身離開。

望著太子的身影,王承恩眼角和嘴角都是含笑,太子的英武令他感佩,振作的國事令皇爺少了一些憂慮,也讓他這個司禮監首席秉筆太監,多了一些欣慰,不過皇爺心裏揣著九州四方,卻好似沒有看出太子殿下的心思啊。

這麽想著,王承恩不由自主就把目光投向崇禎帝剛剛批閱完的一份奏疏——左懋第在長蘆鹽場大規模改革,惹得官員,鹽商和鹽戶都大為不滿,天津官員上疏彈劾,崇禎帝沒有直接表示自己的意見,而是交給了內閣處置。

身為內廷司禮監的首席秉筆太監,王承恩清楚的知道,這樣的事情一旦交到內閣,沒有十天半個月,沒有一番折沖,是不會有結果的,而以太子的急脾氣,怕是等不得,這一次太子到天津,恐怕不只是為了觀摩紅毛人的戰艦……

天津地區的形成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繼位,遷都於北京,而緊鄰北京的天津變的格外重要起來,因為朱棣曾經在這裏渡河,偷襲滄州,並取得勝利,遂改名為天津,取“天子渡河之地”的意思,“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同年設置了軍事部門,築城設衛,其後便稱為“天津衛”了。

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由天津衛指揮使統領,直隸於後軍都督府。每衛士兵足額5600人,天津三衛士兵定額16800人。

明初期時,天津衛的士兵素質尚有保證,但到了明末,基本都已經變成了農民,根本沒有戰力,對於天津的情況,朝廷一直都有了解。天啟元年,朝廷在天津重新設立巡撫,試圖振作天津的兵勢,以為京師的拱衛,但成效甚微。

天津是有水師的,而且原本還是大明內海最大,僅次於登萊水師的一支,但崇禎四年,孔有德在登州叛亂,挾持了一部分正好駐在登州的天津水師船只去往遼東,從此天津水師一蹶不振,海防兵只剩下兩千多老弱,船十幾艘,除了固定的通過海路向寧遠山海關輸送糧草,再沒有其他作為。

對於天津和天津港,朱慈烺一直都想要親臨,因為就他逆轉歷史的大計來說,天津的地位舉足輕重,但苦於沒有機會,這一次東印度公司的大船到岸,正是一個好時間,從皇宮出來,朱慈烺去往京營,召集幕僚,安排了各項操練事務,然後就在武襄左衛的護衛下,急急出了京師,往天津而去。

天津距離京師二百裏,如果是清早出發,傍晚就可以到天津,但因為出發時已經是中午,所以今日肯定是趕不到了,而朱慈烺也根本沒有打算趕到,從京師出發後,他先到通州,在城外停留了半個時辰,圍著通州城轉了一圈,照他當日朝議所說,通州,香河,三河和武清,將和京師天津一起,形成長城之後的第二道防線,阻擋建虜入塞,因此四地城池,連同中間的十二處棱堡,都需要抓緊時間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