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使者團

大明使者團在驛館被關了三天,這三天裏,各種美食一應供給,但使者團卻不能邁出驛館一步,而建虜禮部的官員也遲遲不出現,直到三天後,驛館大門緩緩而開,建虜禮部的一個低階官員邁步而入,請馬紹瑜和袁樞到建虜禮部議事——只有他們兩人,使者團的其他人員,從協辦到馬夫,都得繼續待在驛館之內。

馬紹瑜和袁樞自然不能接受,兩人抗議,拒絕到建虜禮部。

建虜禮部官員不退讓。

事情陷入僵局,從清早到黃昏,雙方都沒有能達成妥協。

誰都知道,這是談判前的心理戰,因此誰都不肯輕易讓步。

第二日,建虜禮部官員再來,這一次同意馬紹瑜和袁樞兩人,一人帶一個協辦(文書)。

馬紹瑜和袁樞知道這已經是建虜的最大容忍了,而盡早和建虜官員見面,達成此行的任務,時間上也比較急迫,於是便不再堅持。就這樣,兩人上了建虜準備的馬車,各帶了一個文書,往建虜禮部而去。

到了建虜禮部,在禮部正堂旁的側廳,大明和清國的談判正式開始。

馬紹瑜和袁樞代表大明,而代表清國的依然還是幾個低階官員,建虜禮部的高級官員一個也沒有出現。馬紹瑜和袁樞倒也不意外,知道這是建虜的一貫伎倆。在談判桌下面,雙方公事公辦,馬紹瑜袁樞和對面的幾個建虜禮部官員還算是客氣,但等到上了桌子,談判開始,雙方立刻唇槍舌劍。

此次大明派使,公開的也是最光明正大的一個題目,就是收斂戰死在松錦乃至遼東的大明僵屍的遺骸,與之交換的是建虜戰死在潮白河和墻子嶺的各部屍體。

其次是用阿巴泰換取洪承疇和祖大壽。

對前一個題目,建虜是認同的,但分歧在於數目和彼此應該付出的代價。建虜要求大明放回存活的“大清勇士”,包括八旗,蒙古和漢軍旗,如此才會同意大明收斂戰死在松山的大明將士的遺骸,並將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等人的忠骨交還大明——松山之戰後,邱民仰等人被建虜斬首,因為感其忠勇,又都是有名有姓的巡撫總兵,因此建虜將他們葬在了錦州附近,大明要想將他們遷回,非得建虜同意不可。

而對於後一個題目,建虜堅決反對,認為阿巴泰只是一個庶民,何德何能,竟然想要換取“我朝大臣”,豈不是癡人說夢?

洪承疇和祖大壽投降,都被建虜封了官職,已經是建虜朝的官員了。

“既然貴部不願意談,那這一項就揭過去,反正我大明也不介意養著阿巴泰,日後阿巴泰對我大明有功,就如洪承疇和祖大壽一樣,被封為大明官員,也是很有可能的。”馬紹瑜道。

建虜禮部臉上有尷尬之色——洪承疇和祖大壽名氣再大,功績再高,也不過是一個臣,但阿巴泰卻是努爾哈赤的兒子,當今“皇上”的哥哥,如果他真成了大明的官,招搖過市,“大清”的臉面,可就是丟盡了。

雙方唇槍舌劍的同時,在側面的屏風後,一個留著山羊胡,目光狡黠的建虜官員正坐在凳子上,側耳仔細靜聽。原來正是黃太吉的智囊,兼著禮部侍郎的範文程。

一邊聽,範文程一邊皺著眉頭,仔細思索明國使者所說的每一句話,馬紹瑜是明國兵部職方司郎中,也是前任兵部尚書陳新甲的心腹,前年松錦之戰時,就曾經往來於松山和京師,對這個人,“大清”的情搜網還是有一定了解的,馬紹瑜雖然一些幹才,但並非是一個有膽氣的人,且官職也不高,明國用這樣的人做正使,明顯有拉低層級,降低國內反對聲音的意圖。

但就明國想要談判的事務來說,用阿巴泰換取洪承疇和祖大壽是何等重要的大事,馬紹瑜以一個郎中的身份,怕是做不了主的,除非臨行前,明國君臣有特別的叮囑,而剛才那句話更是清楚的證明——阿巴泰有可能會被任命為明國的官吏。

雖然阿巴泰已經被貶為庶民,大清不想就這個問題和明國談判,但範文程心裏卻清楚的很,阿巴泰才是此次談判的重點,其他問題,收斂遺骸或者是換俘都是策略,阿巴泰的處置才是戰略。

談判繼續進行。

圍繞幾個問題,明清雙方唇槍舌劍,誰也不讓,就像範文程判斷的那樣,馬紹瑜雖然有一些幹才,但膽氣不足,在建虜禮部官員聲色俱厲的圍剿下,顯得有點力不從心,而這時,副使袁樞接過了話語,不卑不亢,綿裏帶針的進行了反擊,頑強的將局面扭轉。

“袁樞……”

範文程輕聲念,他心中想的並不是袁樞的口舌,而是袁樞的身份,袁樞是明國前登萊巡撫,兵部尚書袁可立之子,就幾任登萊巡撫和兵部尚書來說,袁可立給“大清”制造的麻煩最多,而袁樞原本只是一個稅官,被明國緊急調到京師,擔任此次副使,顯然是有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