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放長線

原本,朱慈烺是不知道那日松的這些情況的。

而那日松也非常狡猾,那日在被生擒之前,他換了衣服,假裝成了一名普通的蒙古士兵,身邊的人也為他遮掩,若不是明軍嚴厲審訊每一個蒙古俘虜,令其交代身份和知道的軍情,說不得就被他蒙混過去了。而後參謀司李紀澤翻閱蒙古俘虜的供詞,發現了那日松的特殊身份,如獲至寶,立刻來見朱慈烺。

關於長城的防禦,朱慈烺和參謀司商議過無數次,大家一致認為,長城只所以難以防禦,關鍵就在於塞外蒙古已經全數倒向了建虜,大明失去了緩沖和耳目,建虜大軍隨時都可以悄無聲息的出現在長城邊關之下,除非在每一段長城都布置重兵,否則被動防守,左支右絀,終究是守不住的。

因此,離間蒙古和建虜的關系,成了參謀司共同的建議,縱使不能將蒙古人拉回來,只要能令蒙古人首鼠兩端,不全心全意配合建虜,在建虜大軍有所動靜的時候,提前通知一聲大明,那麽大明在長城的防禦,就不會像今日這麽的被動。

但想要離間蒙古和建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歷史上,為了控制蒙古,建虜使出了各種手段拉攏蒙古各部落,通過大規模的聯姻將蒙古貴族捆綁到了建虜的戰車上,並大力倡導滿漢一家。內蒙古各部被改制成了八旗是一個標志性事件,意味著建虜對內蒙古各部的控制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從此後,蒙古貴族再不能像過去那樣,隨心所欲的指揮部眾了。

八旗之後建立的盟旗制度,更是將蒙古各部落固定在了各自的區域中,各旗互不統屬,互不來往,自己在自己的地盤上放牧,嚴禁跨界,即便是饑荒年也不能逾越,只能等中央政府的救援,否則會遭到中央政府的嚴厲處罰,這阻礙了蒙古內部的交流,使蒙古人很難再統一。

更絕的是,滿清入主中原,統治穩定之後,在蒙古大力推廣藏傳佛教也就是黃教,財政給予巨大補助,入黃教的不能婚育,但是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非常高,在兩百多年的時間裏,蒙古黃教繁盛異常,僧侶遍布,加上瘟疫和漢商的高利貸,蒙古苦不堪言,總人口從清初的500萬銳減至民國初的120到150萬,而同期中國人口從8000萬增長到了4億。

比起金國當年對蒙古人的屠殺減丁,激起蒙古人的沖天仇恨,滿清做的不但聰明,而且非常有效。

一句話,憑借盟旗分制與藏傳佛教的“雙管齊下”,清代蒙古實現了長城的“長治久安”,蒙古再不是中原王朝的邊患。

此時是崇禎十五年,建虜對蒙古八旗的控制,尚沒有到後世那種如臂使指的地步,有大明這個龐然大物的存在,蒙古各部雖然臣服於建虜,但遠還沒有到心悅誠服的地步,他們跟隨建虜,只不過是因為利益。跟著建虜,他們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不停的入關搶劫,一旦沒有了勝利,搶不到錢糧棉布,而大明實行貿易封鎖,各部衣食難以著落,建虜又無法提供支援之後,蒙古各部對建虜的向心力,自然就會減弱。

朱慈烺等待的,或者說圖謀的就是這樣的機會。

古人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雖然大明現在還沒有把建虜打怕打痛,貿易封鎖也剛剛開始,蒙古各部仍有存糧,短時間之內還感覺不到貿易封鎖的劇痛,不過朱慈烺相信,只要長期堅持,大明按部就班的嚴查走私,最遲今年秋冬,蒙古人就會支撐不住,到時不管黃太吉願意不願意,他都必須組織大軍,再次入塞,不然他就無法解決蒙古人的吃穿問題,朱慈烺現在要做的,就是早準備,放長線,釣大魚。一旦再次擊敗黃太吉的入塞,收攬蒙古各部的機會就會來到。

那日松是一個合適的目標。

那日松是林格爾部大汗寶利德的長子,寶利德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其他幾個兒子又年幼,未來必然是那日松繼承汗位(八旗改制後,小部落的頭領都為副都統),但使能說動那日松,朱慈烺的蒙古戰略,就算是起了一個好頭。

林格爾部雖然不大,只有壯丁騎兵兩千余人,但放牧的區域恰好在張家口邊關之外,若說貿易封鎖影響最大的蒙古部落,估計就是他們了,加上他們是原察哈爾蒙古,原本屬於林丹汗,數次和建虜和科爾沁蒙古血戰,心中的芥蒂短時間之內絕對不會消除,只要安排得宜,大明顯示出實力,能給建虜不給給的利益,將那日松的部落拉回來,成為張家口之外的藩籬,並非不可能。

當然了,這是朱慈烺的謀劃,能不能成功,他並不能保證。

“那日松。”看守軍士出現在門口,冷冷喊。

那日松站起來,雖然他假裝不懂漢語,但對自己的名字,他還是能聽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