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張家口被圍

建虜主力殺向宣府,疑兵留在墻子嶺,如果實力允許,大明的第一選擇當然是集結重兵,殺出墻子嶺,將墻子嶺外面的敵軍殺一個片甲不留,但大明實力不夠,沒有同建虜野戰的能力,即便是墻子嶺之外的兩三萬建虜,大明也是沒有胃口吞下的。

建虜多騎,明軍多步,步兵殺出長城,圍攻建虜騎兵,等於是自己找死。為今之計,只能隱忍挨打,待軍力增長,時機成熟時,才可同建虜面對面的決戰。

朱慈烺心急如焚,老實說,他還真沒有想到建虜主力會殺向宣府,宣府貧瘠,沒什麽好搶的,又有居庸關長城的阻隔,最多只能搶到延慶,從戰略上講,建虜入侵宣府,等於是主動放棄了侵犯大明京畿和南下搶掠保定山東的圖謀,以建虜的驕橫和多鐸年輕氣盛的脾氣,還真沒有想到,他們會這麽快就轉變腦筋,放下面子,審時度勢的意識到此次入塞的失敗,改大目標為小目標。

當然了,建虜也並非完全放棄,如果大明應對不當,居庸關出現危急,建虜留在墻子嶺的兵馬突破長城,東西夾擊,大明說不得就會有傾覆的危險。

也因此,密雲長城的防守絕不能松懈,與此同此,宣府也必須保存,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湮滅建虜入塞的野心。

……

人來異地方如醉,酒到邊關更覺濃。

欲把輿圖求勝概,張城第一塞垣沖。

此詩中的張城,指的就是張家口,詩人將張家口稱為長城第一處沖要之地,雖有些誇張,但也並非全無根據。

張家口地處太行山、燕山和陰山山脈交匯處,是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連接蒙古高原地區與中原的唯一通道,張家口城堡建在東太平山與西太平山中間的口子,扼守險要,直面蒙古草原,自從明宣德四(1429年)修建完成之後,就成為宣府長城最要緊的一處關隘。明嘉靖十八(1539年),蒙古騎兵由張家口破長城而入,張家口堡遭到洗劫,此戰之後,大明重新修繕加固了張家口堡,並增加了張家口的駐軍和提高了防衛級別。

張家口堡的城墻高三丈二尺,方四裏有奇,城鋪十,東南二門。東門曰永鎮,南門曰承恩。北邊面對蒙古,為了安全起見,原本不開設堡門,但到嘉靖年時,為了解決堡內軍士及家屬的生活問題,在北面開了一道小門,從此由兩門變成了三門。

就城墻來說,張家口雖然比不上山海關嘉峪關這些邊關重鎮,但卻也是相當雄壯堅固。

而在張家口之北,兩山之間,為了互市需要,萬歷年間,又修建了一座來遠堡。

來遠堡周長二裏有余,城墻高三丈五尺,下以條石為基,四角各建成樓一座。堡開南、北、西三門,東臨清水河,在河畔築堤建壩,並在河中設水柵,防禦能力比之張家口堡毫不遜色。

而來遠堡的前面,就是長城的邊墻了,兩邊是高聳的太平山,中間一道窄窄的西境門,後世稱小境門,就是張家口區域出入長城的唯一通道。

西境門,來遠堡,張家口堡,三位一體,組成了張家口邊關完整的防禦體系,純軍事角度來說,敵人想要正面突破張家口,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也是哈刺慎和察哈爾兩部蒙古,雖然聚集了一萬多人,但始終不敢正面進犯張家口的原因。

更不用說,現在張家口的駐軍由過去的千余人,增加到了三千人,且都是大明皇太子從陜西河南帶來的新部隊,不同於過去邊軍將領的熟稔、貪婪面孔,新來的分巡道梁以樟和副將馬進忠都軟硬不吃,堅決執行皇太子留下的封鎖張家口邊貿的命令,自十月份張家口的晉商被鏟除,城門關閉以來,到現在,一人一馬,一粒糧一斤鐵都沒有從“西境門”走出過。

也因此,宣府總兵周遇吉才對張家口的防務比較放心,他將張家口及其周邊的防務全權交給馬進忠,自己親往另一個重要關口,獨石口去坐鎮。歷史上,張家口稱西口,獨石口稱東口,是大明商人出關的兩條主要通路,也是道路比較平坦,一旦關口被突破,建虜就可以長驅直入的地方。

夜晚,東西太平山寒風呼嘯,西境門城頭上,火把搖動,一個明軍將領在親兵們的護衛下,忽然急急登上了城頭。

卻是馬進忠和他的一百親兵。

火把光亮下,全身甲胄、腰懸長刀的馬進忠目光謹慎的遠望著蒼茫草原中的點點火光。

其子馬自德站在他身後。

雖然哈刺慎和察哈爾兩部的蒙古兵出現在張家口之外的草原將近半個月了,但這半月裏,只有小股蒙古遊騎會在張家口關下出現,大隊蒙古兵一直遊弋在二十裏之外,並沒有太靠近張家口長城,但今晚卻是出現了異常,漆黑的草原上,火把熊熊,馬蹄如雷,蒙古騎兵正向長城壓來,好像是要有大行動,得報之後,馬進忠不敢怠慢,急急登上西境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