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界嶺口

但朱慈烺真正煩惱的並不是騎兵少,而是能戰的步兵嚴重不足。

京畿地區最大的兵營當然就是京營,經過朱慈烺的整訓,現在京營四營一共有實兵四萬余人,在精武營和左柳營出京後,善柳營和右柳營加起來的兵馬一共只有兩萬人,京師城墻卻方圓長幾十裏,平均起來,一個垛口還不到一人,守城已經是勉強,不能再抽調了。

雖然建虜不會攻擊京師,照朱慈烺的謀劃,也不會讓建虜人攻到京師城下,但任何事情都不敢百分百,在朱慈烺穿越,歷史已經改變的情況下,誰知道建虜會不會抽風,又或者在知道京師虛實後,改變注意,強攻京師呢?

朱慈烺不敢冒險。

而且崇禎帝和朝臣們也不會同意他繼續從京師調兵。為萬全,善柳營和右柳營是一兵一卒也不能動了。

精武營九個千總隊,薊州南原一個,翠屏山梁兩個,玉田兩個,三河一個,現在留在朱慈烺身邊,還能調動的,只有徐文樸、楊軒和張名振三個千總隊,一共四千五百人了。

這四千五百人將是迎戰建虜的步兵主力。

加上三個左柳營千總隊,唐通的兩千步兵和其他各個地方撤退的弱兵,步兵總數在三萬人左右,宣府和大同倒是還有一定的兵力,但張家口邊貿被關閉之後,兩地的蒙古人蠢蠢欲動,有犯邊的跡象,非到緊急的關頭,兩地的官兵不能抽調。

所以,朱慈烺只能就現有的兵力進行調配。

如果從墻子嶺一代入寇的建虜大軍是偏師的話,其兵力不會超過三萬人,看起來兩方兵馬相當,但朱慈烺卻知道雙方單個士兵的士氣和戰力差距,如果硬對硬,在兵力不占優的情況下,明軍必敗無疑。

要想取得勝利,除了最大程度的發揮京營火器的威力,巧妙的布置和高超的謀略才是彌補兵力不足,以弱勝強的關鍵。

“利用京西北的地形,和建虜兩支人馬,相互消息不通,我軍卻掌握全局的優勢,在京西北打一場漂亮的勝仗,殲滅建虜偏師!”

這是朱慈烺對此戰提出的要求。為此,參謀司夜以繼日的推演探討,結合密雲、平谷一定的地形地勢,最後制定出了甲乙兩套作戰計劃,還有一套應急方案。朱慈烺雖然是一個穿越者,有“先知”的優勢,在軍事作戰,計劃擬定的方面,比之這些專業幕僚還是有相當差距的,所以他只提出戰略,具體的戰術和細節都交給參謀司去推敲。

參謀司最初制定的方案,被朱慈烺否決了,因為太謹慎,太小心了,一場戰役中,一方提前知曉另外一方的進軍時間和方位,並做出充足的準備,就等於是手握勝機了,縱使建虜戰力逆天,只要將士用命,上下一心,勝利必然也是水到渠成。

經過修改的方案再一次送到朱慈烺的面前。

這一次,朱慈烺點頭同意。

兩次方案最大的不同是,後一次的方案更有野心,不但是勝利,而且是關門打狗,要將建虜的偏師,一個不剩的全部殲滅在大明境內。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臂,只要有這麽一次,建虜就再也不敢肆無忌憚的入塞了。

方案已經制定,陷阱也已經挖好,現在就等建虜上鉤了……

燭光下,朱慈烺焦急等待長城邊界的消息。

……

界嶺口。

界嶺口在撫寧縣城北37公裏處,為長城32關之一,關前有洋河流過,澗谷兩側山勢陡峻,具有“外控遼左、內護京陵”的戰略地位。歷史上,界嶺口多次遭到蒙古騎兵侵擾,建虜崛起後,界嶺口更是風聲鶴唳,明廷不斷的加固、增修這裏的長城,即便如此,卻也難以逃脫被建虜攻克的命運,崇禎九年,建虜第三次入塞時,就是從界嶺口突破的。

六年過去了,長城依舊,草木萋萋,城頭的日月旗下,幾個邊軍士兵一邊閑聊,一邊注視著北方的原野,其時已近黃昏,落日余暉的照耀下,建在群山山嶺上的長城,泛著金色的光芒。而北方的原野卻是蒼茫,一望無際之下,隱隱有暗流在湧動……

往北面走,距離界嶺口五十裏處有一大片的叢林,此時,十幾個明軍正牽著戰馬在林中小心前行。

這是奉命出來哨查的一隊明軍夜不收,為首的乃是老將董朝甫。

董朝甫年近六旬,須發斑白,但精神卻依然矍鑠,精鐵的鎧甲披在他身上,一絲臃腫的感覺都沒有,腰杆筆挺,健步如飛,目光炯炯,不停地掃視著兩側,偶爾還會站住腳步,豎起耳朵仔細聆聽周圍傳來的各種聲響。

跟在董朝甫身後的十個人,都是他親自訓練出來的得力親兵,都穿著貼身的對襟棉甲,頭戴京營最新式的笠盔。不同於過去,京營現在的笠盔少去了頭上的紅纓,只用一個圓箍代替,右手腰間配備了一張小巧的手弩,箭在弦上,遇上情況,立刻就可以摘下來擊發,右手牽著戰馬,腰間或挎長刀,或者別著短斧,長弓掛在馬鞍左側,箭筒在右側——除了笠盔有所改革,其他裝備都是明軍夜不收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