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山海關(第2/3頁)

“太子……究竟是一個少年啊,尚不知道建虜的兇猛,沒有袁督師和洪總督的閱歷,以為建虜和流賊都一樣,卻不知建虜豈是流賊能比的?”吳三桂認為太子的淡定,乃是源於對建虜戰力的不了解。

作為祖大壽之後,關寧鐵騎實際的領導人,吳三桂對建虜的戰力太了解了,或者說是太懼怕了,特別是松錦之戰後,他已經徹底失去了和建虜野戰的信心。

所以太子自信的目光並沒有帶給他自信,反倒讓他覺得,太子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少年不懂事。等經歷過遼東戰事,和建虜交過手,太子才會知道建虜八旗的厲害。也就是說,他對太子的能力,並不信服,他尊敬和服從的,乃是大明皇太子僅次於大明陛下,至高無上的位置和號召力。

吳三桂之後,是山海關總兵馬科。

馬科是西寧人,以敢戰著稱,在軍中僅次於曹變蛟。松山之戰中,亦是洪承疇所倚仗,歷史上,建虜在十五年入塞時,馬科帶兵據敵,但被擊敗,雖然是敗了,但比起大多數明總兵畏敵如虎,不敢出戰的作風,也算是不錯了,崇禎十七年,北京失陷後馬科投降了李自成,後又投降滿清,其後就沒有記載了。

所以朱慈烺一直懷疑明史的記載,馬科的勇武,真的僅次於曹變蛟嗎?比起曹變蛟的壯烈,馬科給他提鞋都不配。

“臣山海關總兵馬科參見殿下~~”

馬科同樣是一身甲胄,抱拳行禮。

身材不高,但卻極為壯實,大盤臉,粗脖子,一看就知道力大無窮,和吳三桂的偷偷觀看不同,馬科始終低著頭,看都不敢看太子,由此可知,馬科應該是一個循規蹈矩,沒有什麽大心思的人,不管投降李自成還是投降滿清,可能都是被人指使。

這樣的人可以用,但不能重用。

參拜完畢,眾文武簇擁太子進入山海關。

朱慈烺前世是一個殘疾人,很少出門,所以從來都沒來過山海關,但對山海關之名,卻是太熟悉了,此時自是認真觀看。

只見山海關與長城相連,以山為體,以城為關,城墻巍峨屹立,高不可攀,

山海關扼守遼西咽喉,過山海關就可以一馬平川的殺到京畿,地理位置險要,所以明廷對山海關極為重視,幾經擴建,到現在,山海關城高四丈有余,厚兩丈。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關。

東有鎮東門,西有迎恩門,南有望洋門,北有威遠門。四面城墻各長約二裏,每面均有高大的城樓和凸出城外的甕城,全部由青磚砌成,氣勢雄渾,東面的鎮東門上,高高懸掛有一塊巨匾,上面龍飛鳳舞的書有“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每個字長寬均超過三尺,遠遠地,在一裏之外就可以清楚看見。

此外,每座城門之外,都有甕城和箭樓增強防禦。護城河寬三丈,深兩丈,河水直通大海,海船可溯河而上,由水門入城。又在城外東西二裏處設東羅城、西羅城,南北各二裏處設南翼城、北翼城,與山海關互為犄角之勢,一關八城,可謂是固若金湯。

從西面迎恩門入,穿城而過,直奔東面的鎮東門。

山海關明是關,但其實是一座城,城內百姓十萬人左右,幾乎全部都是軍眷,歷史上,崇禎帝令吳三桂放棄寧遠,回京勤王之時,吳三桂難以立刻起行的一個原因就是軍眷太多,驟然之間,難以立刻遷移。

朱慈烺是秘密到此,雖然城內文武都到城門口迎接了,但城內百姓並不知道實情,只知道來了一個大官,此時官軍封鎖了城門和街道,嚴禁百姓出入,一眼望過去,街道上靜靜地看不到一個人,只有一隊隊的官兵把守巡邏,從房間建築到街道布局,山海關城和京畿地區的城市沒有任何區別,就是一個普通小縣城。

登上鎮東門,朱慈烺極目遠望北方的原野,心中滿是感嘆,這樣的雄關險峻,若非是吳三桂主動獻城,再過一百年,建虜也未必能夠攻的下。心中這麽想,忍不住擡頭看向城樓懸掛著那一塊巨匾。

天下第一關。

見太子仰頭,好像是對“天下第一關”的巨匾很有興趣,陪在旁邊的遼東督師範志完急忙解說道:“殿下,此匾為我朝成化年間致仕官員蕭顯所書。蕭顯書法精湛,筆力雄健,是一代大家,董其昌曾說,天下之匾,無人能出山海關之右。”

董其昌,明末最著名的書法大家,其時已經致仕。後世裏,董其昌的一張字帖,能賣到千萬。

朱慈烺微微點頭。說山海關是天下第一關,一點都不為過,山海關在,建虜就休想輕松進入大明,山海關不在了,大明就像是脫光了的美女,任由建虜欺淩……

下了鎮東樓,朱慈烺轉往大校場,檢閱山海關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