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急崇禎

劉肇基冷冷道:“他敢?京營乃是天子親兵,豈是他可以指使的?再者,此次野訓,兵部陳部堂是知曉的,他會幫我們向宣府方面打招呼。”

馬進忠這才放心。

其實對本次“野練”,劉肇基心中也是有懷疑的,他雖然不是文官,但對大明文武之別,體制對武將的鉗制,還是有相當了解的,在沒有外敵入侵,沒有朝廷命令的情況下,跨界行軍是大罪,而現在,他們就是跨界行軍,宣府防務一直都是由宣府駐軍負責,京營雖然是天子親兵,但一向只負責京師的防務,忽然跑到宣府野訓,肯定會令人起疑。

但太子鈞令,他無條件服從,不要說宣府,就是太子令他現在向遼東行軍,他也不會遲疑。

“遵命!”

馬進忠和楊軒同聲答應。

……

那麽,太子的目標是宣府鷂兒嶺嗎?當然不是,他的目標是鷂兒嶺百裏之外的張家口,

張家口。晉商盤踞的大本營。太子謀劃很久的秘密目標。

張家口位在京師西北,只是一座不大的小城堡,但在明末,一直到清中期,張家口都是聞名天下的大所在,被稱為“路陸商埠”、“皮都”,攤鋪櫛比,商賈雲集。

然最開始之時,張家口只是一座普通的軍事城堡,並沒有商貿。洪武皇帝朱元璋把蒙古人趕回大漠,建立大明之後後,沿著長城建立了九邊重鎮,其中位在京師西北的宣府鎮為重中之重,而張家口則是華北平原與山西和內蒙古之間的交通要道,設重兵防守,歸宣府鎮統轄。

公元一五五一年,嘉靖三十年,在蒙古人的臣服懇請之下,大明在張家口開設了第一家針對蒙古部落的貿易馬市,用布匹糧食交換蒙古草原盛產的馬匹、牛羊和皮毛。

這是大明歷史上,第一次準許和蒙古人通商。

隆慶四年(1570年),在首輔高拱的大力支持下,互市之策正式確立。

最初,互市制度是一劑良藥,不但緩解了邊境的緊張局勢,使蒙古人不必通過寇邊,就可以得到所需的布匹和糧食,而大明也得到了所需要的戰馬,雙方以商止戰,和諧共處。

以張家口為例,每一年都能為大明輸入了萬匹以上的戰馬,為大同馬市的兩倍,緩解了大明的馬荒。

但隨著建虜的興起,張家口卻有點變味了。或者說,大明的邊貿政策沒有隨之調整,不但不再有積極性,反而禍大於利,變成了一顆任由建虜吸取營養的毒瘤。現在,朱慈烺就要切除、或者改造這一顆毒瘤。

而這顆毒瘤最大的結構體,就是盤踞在張家口的晉商。

要改張家口,非除晉商不可。

但晉商和朝中官員勾結頗深,為防消息走漏,也為了防止在朝堂上扯皮,朱慈烺決定先斬後奏,利用帶兵回京的機會,用野訓做借口、當掩護,一舉掃平張家口,然後再回京向父皇和朝臣們解釋。

……

紫禁城。

崇禎帝正在煩惱中。

開封大捷的欣喜,不過就是讓他高興了三五天,隨後而來的消息,又讓他煩惱起來。先是懷慶府送來急奏,說小福王暴斃。雖然從來都沒有見過這一位堂兄弟,但將《皇明祖訓》視為聖典、非常照顧親貴的崇禎帝對小福王還是很不錯的,聽聞開封大捷,收復洛陽,他想到的第一件是就是冊封小福王為真正的福王,請他回封地洛陽,安享幸福,不想小福王卻死了。

懷慶府的奏疏說,小福王是因為貪於酒色,夜夜歡歌,喜用紅丸助興,以至於死在了某一個頭牌的床上。當然了,說的很隱晦,但崇禎帝和朝臣卻都心知肚明。

因為不堪,加上光宗皇帝當年也是死在紅丸之手,為眾人所忌諱,所以不管皇帝本人還是朝臣,都不想太追究。

懷慶府的本地官員就更是如此了,小福王因為酒色暴斃,他們是無罪的,但如果是被人所害,那他們的罪責就大了,所以上下一心,很默契的就將這一件事翻過去了,除了厚葬和一座奢華的陵墓,小福王,朱由菘一系就這樣消失在了朱家子嗣的後裔中。

崇禎帝頗為傷感。

接著,河南巡撫高名衡上了奏疏,說太子允諾,要分批分次的撥給河南八十萬石糧食,以便在河南實施以工代賑、收置流民的政策。崇禎帝看罷大驚,春哥兒這是瘋了嗎?哪有那麽多的糧食和土地?以工代賑雖好,但沒有糧食,不是緣木求魚嗎?

而緊隨高名衡奏疏而來的,則是太子朱慈烺的奏章。朱慈烺說,闖賊在河南肆虐,殺了不少官紳,無主之地甚多,可由官府分派給流民,如果不夠,再由官府想其他辦法。(朱慈烺沒有提小福王的地,因為不用他提,戶部官員自然就會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