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朱陽關

河南按察使王漢急忙出列,向太子殿下叩拜行禮:“回殿下,此事臣已經徹查清楚,乃是開封倉的幾個貪吏勾結不法商人,高賣低買,倒賣倉中糧米,致使糧倉空虛,一月之前,所有貪吏和不法商人都已經被斬首,家產全部充公!”

開封保衛戰時,官府對糧價的控制極其嚴格,南城一商人,囤積居奇,暗中以二鬥糧一兩銀出價(一石十鬥)。恰逢推官黃澍到南城巡訪,將商人捉了,臨刑前商人苦苦央求道:“有麥八百石,願以贖命。”黃澍厲聲呵斥:“不要汝麥,只要汝頭!”斬首一奸商,麥價被抑制了。

但開封糧食斷絕的關鍵不在奸商哄擡糧價,而在於倉中無糧,像開封這樣的大城,不說百姓手中的存糧,只官府府庫中的官糧,最少也應該儲存兩個月的,兵部又有提醒,存糧三個月是最基本的要求,但長期以來,看管糧倉的官員和不法商人勾結,糧價高時,將糧倉中的糧食悄悄賣出,糧價低時再買回來,一來一去,就是巨大的利潤。不想這一次情況不同,糧價高漲之後就再也沒有落下來,糧倉中的缺額自然也就沒有補上。高名衡身為巡撫,身負重任,卻並沒有察覺到此中弊端,等流賊圍城,打開糧倉一檢查,才發現實際的存糧比賬面上足足少了三分之一。

高名衡勃然大怒,命令徹查,雖然揪出了幕後的貪吏和不法商人,並將之全部正法,但短缺的官糧卻無法補充,幸虧有太子的援兵,解了開封之圍,不然開封一定會像歷史上那樣,十室九空,滿城餓死。

“殺幾個人就算結束嗎?有沒有想過,如何才能杜絕此類事情的發生?”朱慈烺冷冷。

“臣有罪!”高名衡叩首在地。

河南官員嘩啦啦地全是叩首了。

“都起來吧。本宮無意責罰你們,但卻要提醒你們:為官者,要身體力行,防微杜漸,切莫被下面的小官蒙蔽了。尤其是錢糧!從巡撫以下,所有人都睜大眼睛給本宮盯著,如果出了事,膽敢有人貪墨本宮撥下的錢糧,哪怕是一厘一毫,犯者死罪,你們在座的各位,一個個也逃脫不了關系!”朱慈烺道。

“是。”眾官都是拱手。

“把本宮的話張貼出去,告訴那些經手的官員和小吏:賑災糧食乃是本宮千裏迢迢從江南調集而來的,但有人敢伸手,抄家,斬!若發現同僚或者是上級貪墨者,可舉報給本宮派置的錦衣衛,一經查實,可分貪官一半家產。若不足一百兩者,由官府負責補足!”

“是。”眾官聽的都是膽顫。

太子這兩條命令,可是夠狠的。

尤其是舉報之策,等於一次舉報的最少收益就是一百兩銀子。

乖乖,夠在開封買一座豪宅了。

“另,賑災期間,凡五品以下的賑災官員可領取其俸祿的四分之一、七品以下領三分之一的糧米補助,時間暫定為半年。”

聽到此令,眾官又是一喜。

侯恂卻驚訝。

明代官員俸祿微薄,只靠俸祿,大部分人都得餓死,所以找一些灰色收入貼補家用,也是不得已的辦法。尤其底層官員就更需要如此,太子殿下這一道命令非常體貼下情,絕不是坐在禦座上、不食人間煙火的崇禎帝,或是不出京師的太子所能想出來的。所以侯恂的第一直覺就是:這絕非太子想到的,一定是有高人指點。誰呢?吳甡吳鹿友嗎?不,不是,吳鹿友最痛恨官員貪墨了,他腦子裏絕不會有補貼底層官員的想法……

一手胡蘿蔔,一手大棒,基本概括了朱慈烺上面所講的三句話。

關於防貪,就這個時代來說,並沒有太好的辦法,主要問題是體制,另一個是信息的不對稱,這兩個問題不解決,再嚴酷的刑罰也防止不了貪墨。現代也一樣。朱慈烺心中雖然有一些想法,但他現在是太子,不是皇帝,有些事只能想,不能做。他能做的就是在現有的體制下,縫縫補補,發掘、拔擢清官,同時給所有的官員都上緊發條,令他們不敢懈怠。

高名衡是忠臣,守衛開封有功,但在糧儲問題上卻有失誤,朱慈烺不得不敲打他一下,以防止他在接下來的賑災事務上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高名衡大汗淋淋。

太子聲音不大,但卻極其威嚴,每一個字都敲在他心裏。

另外他也體察到了太子一手軟,一手硬的策略,比之枯燥無味的清官宣導,這種策略更能深入人心——怪不得太子能統帥大軍,擊退闖賊,小小年紀,卻已經懂得訓導人心了。

待眾人回位坐下,朱慈烺繼續道:“關於安置流民和賑災,高撫台的各項建議非常好,本宮全部同意,尤其是以工代賑的策略,定得尤其詳細,本宮深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