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福王之死(第2/3頁)

高名衡,字仲平,山東沂州(今臨沂)人,崇禎四年進士,官至監察禦史,以守衛開封城有功,受朝廷嘉獎。開封失守後,崇禎帝憐其功,沒有追究他的責任,只罷官令他回家修養。崇禎十五年末,建虜入塞,從京畿一路搶到山東,破沂州,高名衡與妻張氏一起自殺殉節。

高名衡是忠臣,對這樣的人,朱慈烺從心底裏都湧動著尊敬。

面容清瘦,個子不高,三縷黑密的長髯,眼神微有疲憊,聲音微微沙啞,高名衡相貌普通,和朱慈烺想象中差不多。扶起高名衡,一番溫言撫慰,令高名衡感受到皇太子對他的器重和欣賞之心。

這一連竄的動作和話語,朱慈烺漸漸駕輕就熟,不管是面對忠臣還是貳臣,他都真誠以對,希望對方能在天下危難,大明朝風雨飄揚之際,為國家,為朝廷貢獻更多的力量和忠心。

高名衡感激涕零,沒想到太子殿下居然如此親和。尤其是聽到太子殿下帶來了一萬石軍糧,用以賑濟城中百姓時,他激動的情緒更是無法抑制。

除了高名衡,朱慈烺又特別留意了一下開封推官黃澍。

推官只是七品小吏,但黃澍卻是南明史的名人,品級不高,卻曾經當庭掌摑南明首輔馬士英,其後又鼓動左良玉清君側,失敗後勸說左良玉之子左夢庚降清,令左營三十萬大軍一夜易幟,可說是一人就卷起了千堆雪,令南明朝堂不得安寧。但在此時此刻,在兩次開封之戰中,黃澍卻是表現卓絕,矢石交加之下,他始終站在防守的第一線,大呼殺敵,極大的鼓舞了開封軍民的士氣,尤其是“懸樓”的發明,他更是功不可沒。前世讀史之時,朱慈烺非常疑惑,這樣一個人,前後變化為何如此之大呢?

今日總算見到真人了。

方臉,長髯,眼神炯炯有神,正氣凜然,額頭上還纏著紗布,用官帽壓著,原來在守城激戰中,他額頭被闖軍箭矢劃傷,幸虧不是直接命中,不然他肯定就一命嗚呼了。此時見到太子,黃澍肅然行禮,不論從哪個方面看,他都應該是忠臣烈子。

但可惜,真實的歷史上並不是這樣。

黃澍翻臉跟翻書似的。

相反,被他痛罵為大奸臣的馬士英卻是始終忠於大明,雖然擔任南明首輔之時,做了很多狗屁倒灶的事,安插親信,撤換忠良,打擊政敵,沉溺於權鬥,對恢復江北國土毫無興趣,以至於白白錯過了建虜和李自成激戰,順勢收復山東的好時機,令南明失去了最後一絲可能劃江而治的機會。但馬士英的晚節卻是保住了。

所以呀,人性是復雜的,忠臣奸臣未必就不能轉換。有時往往就是一念之間。

“這個黃澍嘴皮子太厲害,太能攪事,擔任推官、知府之類的文官沒問題,但絕不能讓他到軍中任監軍。”朱慈烺心想。

歷史上,黃澍就是因為到左良玉軍中做監軍,漸漸和左良玉走到一塊,最後膨脹到不可自拔。

“或許……可以讓他到江南查稅?”朱慈烺心中一動。

黃澍的殺伐之心很重,功名之心太盛,如果能委他以重任,用他到江南查稅,以他急於立功的脾氣,對付那些頑固的,不肯接受新政的富商說不定會是一個好人選呢。

黃樹不知道太子的心思,但卻感覺到了太子對自己的注意,一時心情激動。

在眾文武的簇擁下,朱慈烺進入開封城。

在城口門聚集了很多看熱鬧的百姓,都激動的高呼太子殿下,聲音此起彼伏,三裏之外都清晰可聞——相比於鄭州百姓對官府的仇視,開封百姓顯然是比較心向朝廷的。

朱慈烺心情卻又沉重起來,眼中看到的百姓幾乎全部都是衣衫襤褸,面黃肌瘦,開封是南北通邑,中原大城,素以商賈雲集,市井繁華而著名,但在流賊圍城之下,卻也變得像邊疆一般的破敗。

進到城中,沿街而行,朱慈烺仔細觀察。市井都在,但開門的商鋪卻沒有幾家,圍人最多的都是糧店米店,但大部分都寫著售罄的牌子。

雖然開封之圍已解,但開封城的糧食困境卻依然在持續中。

侯恂跟在朱慈烺的身後,小聲向他匯報中牟縣降兵和流賊處置情況,朱慈烺心中有數,微微點頭。

沒有去河南巡撫衙門,朱慈烺進城的第一站是周王府。

大明歷史上第一位被封為周王的乃是洪武皇帝朱元璋與馬皇後所生的第五個兒子朱橚,傳到現在也就是如今的周王朱恭枵,已經是第十一代了。和其他藩室的奢靡、富華不同,周王這一系算是比較優秀的一支,自第一代周王朱橚以來,家傳學問,書香永繼,產生了一大批學者、文人。如第二代周王朱有燉,博學精思,擅長書法,寫有《東書堂帖》行世,是明初較著名的書法家,第六任周惠王朱同鑣的第十三子博平王朱安溶,周王朱橚六世孫朱睦楔,都是相當優秀的文學天才,著作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