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左良玉(第3/3頁)

現在是崇禎十五年,朝廷給左良玉的兵額擴大到了兩萬五千人,但左良玉的實際兵馬卻將近十萬,擁兵一方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而對於這個朝廷,左良玉心中的敬畏已經流失了大半,不管是在中原剿匪,還是面對楊嗣昌的命令,左良玉最優先考慮的並不是剿匪,而是保存自己的實力。在實力允許,且有勝機的情況下,左良玉會拼力死戰。去年在信陽殺敗張獻忠就是如此,信陽之戰中,左良玉殺的張獻忠只剩下十幾騎,幾乎不得免,若非天降大雨,道路泥濘,張獻忠說不定就被滅了。

左良玉有勇有謀,算得上一員優秀的統帥,但私心太重,只顧個人利益而不顧國家利益。能打的仗他會打,不能打的仗,他轉身就走,才不會管國家糜爛的大局、督撫文臣和監軍太監的意思呢。歷史上朱仙鎮之戰就是如此,見沒有勝機,左良玉帶兵連夜撤退,絲毫不顧丁啟睿和楊文嶽的反對,也不怕兩人的彈劾,反正朝廷的責罰就是“戴罪立功”,他早已經習慣了。沒想到的是,李自成跟皇太極學了一些伎倆,在他撤退的道路上挖掘了壕溝,以至於撤兵變成了潰敗。

現在的左良玉當然不會知道歷史的結局。

不過和歷史上一樣,對於此次救援開征,他信心並不是太足。

說來也是怪了,左良玉對張獻忠十戰九勝,但面對李自成,卻鮮少有勝績。尤其李自成現在擁有將近五十萬的大軍,左良玉懼戰的心思就更是濃重了。只不過朝廷嚴令,他不敢違抗,只能整理行裝,帶兵救援開封。不過從一開始他就抱定了“能打則打,不能打就退”的心思。

直到京師傳來消息,說太子“代天出征”,並且攜帶了七十萬兩銀子的欠餉之後,他信心才被鼓動了起來。兵無餉則無力,如果餉銀充足,士氣高昂,擊敗五十萬流賊也並非不可能。

不過很快他就意識到了太子親征的另一層意思,那就是要節制各鎮總兵,他左良玉怕會是太子嚴厲督導的第一人。這麽多年的剿匪生涯,從盧象升,楊嗣昌,熊文燦,陳奇瑜到洪承疇孫傳庭,左良玉經歷的督撫都是大明朝最有能力,也是最有權勢的一批文臣,人人都捧著尚方寶劍、有便宜行事之權,不過除了洪承疇孫傳庭和盧象升,左良玉對其他人還真不放在眼裏,包括提拔他為“平賊將軍”的楊嗣昌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