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帶天出征(第2/3頁)

朱慈烺聲音不高,但卻非常清楚,一番語重心長,在乾清宮中久久回蕩。

一片靜寂。

太子所說,並不是什麽高深的道理,睿智如吳甡者早就明白其間的道理,但明白歸明白,想要糾正卻是不可能的,軍中積弊良久,內有流賊外有建虜,朝廷必須倚仗軍頭,明知左良玉在襄城之戰中有見死不救的罪責,但卻也不能降罪,只有賀人龍實在是太過分了,被崇禎帝搬下密旨,於三天前在西安被孫傳庭正法。

崇禎帝臉色發青。

太子所說的道理,他當然明白,但卻投鼠忌器不敢輕易處置,現在被太子點破,忍不住心生愧意:若是當初就嚴厲責罰,又何至於今日?說到底,還是各地督撫對總兵們太縱容,如不是他們求情,朕早就將那些不聽話的總兵們都處理了……

林欲輯的聲音飄了過來,不過卻有點虛:“丁啟睿,楊文嶽,孫傳庭皆是賢良,且剿匪經驗豐富,朝廷賜他們尚方寶劍,難道不能處理嗎?”

崇禎帝收回恍惚的精神,凝神向兒子看去。

朱慈烺搖頭:“孫傳庭,楊文嶽,丁啟睿三人都是賢良沒錯,但他們三人的身份比傅宗龍汪喬年強不了多少,壓不住那些心思各異的總兵,戰事順利也就罷了,一旦遇上困境,必然兵敗如山倒……”

“如此殿下就更不能涉險了!”

這一次說話的不是林欲輯,而是蔣德璟。蔣德璟皺著眉頭,一臉憂色,他沒有詳細說,他要說的話,已經全部在表情裏了——左良玉他們能坑了汪喬年,未必就不能坑太子您!

崇禎帝臉色一變,以他的聰明,當然明白蔣德璟話中未盡的意思。

朱慈烺淡淡一笑,目視崇禎帝:“父皇,總兵們雖然逃跑,但並非是沒有是非和忠義,只不過是趨利避害的本能,只要讓他們看到勝利的希望,再讓他們明白,逃跑付出的代價比死戰更慘重,他們就絕不會再逃跑了,兒臣不才,定使他們明白這一點。左良玉麾下有十萬,丁啟睿一萬五,楊文嶽一萬,兒臣再從京營請調精武營、左柳營、三千營和神機營,一共兩萬兩千人,各方人馬相加,一共十八萬,以十八破五十,兒臣有無比的信心。求父皇令兒臣帶兵平賊,為君父分憂,為社稷效命!”

說罷,叩首在地。

殿堂雅雀無聲。

崇禎帝久久不語,兒子英武如此,他心中很是欣慰的,著太子領軍,約束桀驁的總兵,他也認為是可行的……不過太子畢竟年輕,又沒有統軍的經驗,十八萬的大軍,他真能帶得了嗎?

“臣願隨太子出征,為太子輔佐!”

一臣跪倒在地,卻是吳甡。

吳甡長期擔任兵備道和巡撫,有相當的軍陣歷練,又有高智的名聲,他為太子輔佐,等於是為太子添了一個臂膀。

崇禎帝不說話,但看向吳甡的目光裏卻頗有欣慰——滿朝文武,這麽多人,真正體恤朝廷,原為我兒臂助者,不過就一個吳甡!

“太子領軍,眾卿以為如何?”

和平常不同,崇禎帝沒有問首輔和內閣,而是問眾卿。剛才他有意令周延儒督師,周延儒閃躲裝糊塗的態度,讓他十分不滿。因此他不問內閣了,直接詢問全體朝臣的意見。

體察上意如周延儒者,已經看出了皇帝的心意。

太子親征,已經是不可避免了。

有朝臣為太子的熱血所觸動,已經在點頭。

但依然有人不甘心。

禮部尚書林欲輯說道:“陛下,老臣以為,太子領軍,所耗不遜於陛下親征啊,丁啟睿楊文嶽就在河南,左良玉現在駐紮地距離開封不過三百裏,但京師到開封卻是有千裏之遙,京營兩萬多將士一路而行,人吃馬嚼,這其中的花銷全落在沿途地方州縣上,百姓們怕是吃不消啊。”

錢糧的問題始終是崇禎朝的大問題,即便厘金稅已經緩慢推廣,但緩不濟急,各地府庫依然空空如也。太子帶著兩萬多京營將士從京師前往開封,一路確實需要相當的錢糧和補給。

朱慈烺早有準備:“稟父皇,京營願自備糧草,絕不驚擾沿途的州縣百姓。”

聽到此,朝臣都是驚訝,太子到底是長在深宮,雖然英武,但對朝廷的錢糧困境還是沒有太多的了解,京營兩萬多人出京,不說在開封作戰,只說從京師趕到開封,估計就得走二十天,所需糧草若是全部自帶,最少也得備足三個月的,那是一個頗為龐大的數字,戶部一次性根本拿不出來啊。

慣常的做法是,京營自帶一部分,沿途州縣接濟一部分。

不過州縣能接濟多少,卻難有一個準確的數字。

這也導致大明官軍出征,明明是在境內作戰,周圍都是大明的州府,但卻常常出現拿不到糧草,士兵吃不上飯的窘境。崇禎二年建虜入塞時,各地官軍紛紛勤王,結果很多部隊還沒有走到京師,就因為糧餉問題而潰散,繼而變成了鄉間的流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