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四米長槍

戰略上,必須要讓京營每一名將士都明白,他們不止是在為自己和家人奮戰,也是在為整個民族而奮戰,只有挫敗建虜,收復遼東,才能挽救大明危局,挽救華夏衣冠而不至於變成建虜鼠尾辮——這是朱慈烺交給思想教導官的任務,每天晚上一個小時的洗腦,長期堅持,必然會有所成就。

什麽樣的軍隊最強大?

宗教狂熱或者是擁有堅定信仰的軍隊是最強大的軍隊,哪怕裝備比敵人稍微差一點,但卻依然能摧枯拉朽般的戰勝對方,因為他們不懼死亡,能夠進行更加艱苦的行軍和戰鬥,也能夠承受更大的傷亡比例,而一支遠比對手更敢於犧牲的軍隊是沒有理由會失敗的。

宗教信仰朱慈烺做不到,但堅定信仰卻是可以做到的。

除了每天的洗腦工程,還要加以嚴格的操練,而嚴格的操練又需要有嚴苛的軍法以執行和監督,配以青史留名和封妻蔭子的富貴榮華,雙管齊下,才有可能將京營鍛造成一支鐵軍,也唯有如此才能縮短操練的時間,用兩個月,最多三個月的時間將京營變成一支英勇敢戰的精銳之軍。

軍制之下是編制,編制之下是裝備,再下是人員,所有事務都在朱慈烺腦中一一過濾。

長牌手,圓牌手,長槍手,鳥銃手,炮兵,還有最重要的一項斥候兵,未來將是構成精武營的主要兵種。

前五種都有一定的操練教程,唯獨斥候兵需要超強的弓騎之術和長時間的經驗積累。

照京師三大營的規制,每逢大軍出行,三千營要派出斥候,將方圓百裏的情況打探的清清楚楚,時人稱“夜不收”,但三千營早已經不復當年之勇,加上遼東戰事頻繁,三千營雖沒有成建制的出戰,但卻也零零散散的被抽了不少的精銳,而一次次的失敗讓三千營元氣大傷,到現在基本只剩一個空架子了。能派出多少斥候兵,朱慈烺其實是有懷疑的。

賀珍去年擔任三千營的營官之後竭力整頓,並靠著自己蒙古後裔的身份招收了一批善騎的蒙古人充實到了三千營中,但因為朝廷財政困窘,無法兌現賀珍允諾的待遇,不少蒙古人先後離去,最後留下來的不過三百人,加上營中原先的士卒,一共一千六百人左右。

對大明來說,一支不到兩千人的騎兵部隊實在是杯水車薪,無法挽救現在的危局,但對朱慈烺來說,這一千六百人卻是不可或缺的精銳,他想著最少有一半三千營的騎兵要改成斥候兵,以期未來能遇敵先知……

“殿下,到了……”

朱慈烺有點走神,直到田守信小聲提醒,方才發現已到大校場的營門口了。

京師三大營一百多名將官正列隊在營門前迎接。李國禎,吳襄和賀珍三人站在隊列的最前方,其時天方大亮,朱慈烺清楚的看到李國禎臉上滿是疲憊,好像剛剛還打了一個哈欠——對這種養尊處優的勛貴二代來說,每天卯時起床到京郊大校場集合實在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如果是朱純臣或者是徐允禎總督京營,一定會赦免李國禎,令他不必這麽早校場集合的,但朱慈烺卻不會這麽做,京營上下一視同仁,既然做了我京營的將領,就必須遵守我京營的規矩。

進入中軍帳,負責軍需儲備的武庫官員首先出列,向朱慈烺匯報京營軍需儲備的情況。雖然天下紛亂,朝廷財政困窘,但京營的軍需裝備還是有一定保障的,軍服、軍鞋、內衣、綁腿、鞓帶、水葫蘆、軍鞋非常齊備,唯有鐵鱗甲短缺嚴重——照京營過去的編制裝備,普通士兵都是棉甲,只百總以上的軍官才有資格披掛鐵鱗甲,如今太子改制京營,精武營所有軍士都改成鐵鱗甲,需要量猛增,兵杖局盔甲廠正在加班加點的生產。

一直以來明軍只所以難以抵擋建虜的弓箭,除了建虜弓騎厲害,尤其是建虜的重箭有破甲功效之外,明軍自身鎧甲糜爛,以次充好也是重要原因,前者也就罷了,朱慈烺絕不允許後者現象再發生。盔甲廠掌廠太監趙仲英對這一點很清楚,因此在鎧甲質量上絲毫不敢作偽,朱慈烺錢糧又供應的足,到現在為止,只盔甲廠就已經吞進了太子四萬兩銀子,如果做不出合格有量的鎧甲,趙仲英就等著掉腦袋吧。

當然了,軍官和士兵還是有區別的,軍官是全身鐵鱗甲,士兵是半身。

照朱慈烺計劃,士兵們未來都要配備防禦力更好的半身板甲。

除了鎧甲,趙仲英還照朱慈烺指示,為精武營新作了一批長槍。

有明一代,明軍中使用的長槍大約都在一丈也就是三米左右,但明初卻曾經有過一丈三尺,也就是四米的長槍。

《太祖實錄·卷一九九》記載:己醜命工部造點鋼長槍付京城各門守衛官軍每槍長一丈三尺圍圓五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