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焦勖趙仲

其實水力鼓風機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很早,東漢光武帝劉秀時,杜詩出任南陽太守,大力發展農業,他發現人們在鑄造農具時,用人力或馬力鼓動風箱冶鑄,耗時費力卻事倍功半。而南陽境內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於是經過一番研究,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水排,也就是最初的一種水力鼓風機。後經過不斷的改進,到明朝時,水力鼓風機已經非常完善了。

金水河從炮廠邊流過,一直流到紫禁城前成為護城河,所以水力不是問題。

有水力鼓風機,就可以有水力鍛錘機,通過水力鍛錘提高鍛造強度,就能得到能夠制造板甲的精鐵,有了板甲,我大明盔甲不如建虜盔甲,無法對軍士提供有效保護的弱點,就可以得到彌補。

如果改成水力鉆孔機,那麽,斑鳩銃槍管鉆孔的效率,會大大提高。

解釋一下,火槍槍管的制作,大致分四個步驟,卷,接,鉆,打。即:鐵條打扁成片、折彎、中間加圓柱嵌條、打圓了裹緊、鍛打焊接、抽去嵌條、矯正、鉆孔、熱處理。

其中鉆孔尤為重要,因為打成的槍管內壁是粗糙的,不打磨光滑,也就是所謂的“鉆孔”,子彈在槍管裏摩擦力太大,就會發生炸膛。一般來說,一個熟練的工匠用鋼鉆手工鉆管,一天只能鉆幾寸,一根槍管鉆下來,最少需要十天。在制槍過程中,鉆孔是最耗時最費力的一個步驟,如果能換成水力,那就事半功倍了……快速、大規模的生產鳥銃就不再是問題。

朱慈烺想了很多,思想飄的很遠,以至於那位穿著青袍的六品官員為他講解了什麽,他都沒有聽見。

直到官員說到“射程”,他才收回心思,專心聽講。

“殿下,這是我們鎮虜廠新造的一門紅夷大炮,重兩千斤,射程1500步。”青袍官員摸著剛剛制造完成的一門紅夷大炮,臉上滿滿地都是自豪。

“不錯。”

朱慈烺點頭,這門紅夷鑄造精良,炮身光滑,一點都不比西洋進口的紅夷大炮差。

青袍官員滔滔不絕,從火炮鑄造過程,性能,一直到如何操作,都講的頭頭是道。

朱慈烺心中一動:“你叫什麽?”

“回殿下,臣工部主事焦勖。”青袍官員恭謹回答。

焦勖?

朱慈烺想起來了。

明末還有一本非常著名的火器著作,名字叫《火攻挈要》,是由湯若望授,焦勖和趙仲纂訂完成,成書出版的時間是崇禎十六年,也就是明年,因為提前穿越而來,所以《火攻挈要》還沒有編纂完成,焦勖和趙仲的名字也還沒有被天下人知道。

朱慈烺笑了,轉頭看湯若望:“神父,焦勖是你的學生吧?”

湯若望搖頭,很認真的說:“我們都是上帝的信徒。”

“誰是趙仲?”朱慈烺看陪同的那群官員。

“臣趙仲參見殿下。”

趙仲也是一名青袍官員,看樣子官職和焦勖差不多,都是工部主事。

崇禎要湯若望鑄炮時,提過一個要求,那就是要將技術傳授給工部“軍器局”,焦勖和趙仲都是工部官員,顯然是工部派來學技術的人,而且看起來兩人都是非常優秀的學生,學湯若望的鑄炮技術,已經學了個七七八八了。

因此,才會有《火攻挈要》。

《火攻挈要》上卷對佛郎機、鳥銃、火箭、噴火筒等火器的制造進行了詳細說明。中卷則介紹了火藥的制作、貯藏、性能、配方和火銃的試放、安裝、教練、搬運等內容。下卷則補充了火器制造中一些應注意的問題和在各種情況下火器的應用。

此外,《火攻挈要》還介紹了一些西方關於冶鑄、機械、化學、力學、數學等方面的知識。結尾更是總結了明軍使用火器同後金作戰的經驗教訓。

焦勖不但會鑄炮,而且還是一個新軍事技術的傳播者。

我大明,有人才啊。

朱慈烺心有喜悅,臉上卻不動聲色。

在鑄炮廠轉了一圈,心中有數後,朱慈烺回到鑄炮廠的正堂,在中間主位坐了,田守信褚憲章一左一右站在他身後。工部尚書魏藻德、右侍郎宋玫還有鑄炮廠官員各依品級在兩邊坐下,目光齊刷刷看向朱慈烺,等著他的示下。

太子爺整頓京營之事,早已經傳遍了整個京師,今天巡視鑄炮廠,顯然也是有備而來,巡視一圈後,不知道有沒有發現鑄炮廠的什麽漏洞?如果有,那肯定有人要倒黴了。

這其中,工部尚書魏藻德尤其期待,雖然他是工部尚書,但卻管不到鎮虜廠,鎮虜廠是湯若望奉旨建立,從規章制度,到人員使用,都是湯若望說了算,他這個工部尚書居然一點插手的機會都沒有。而派到鎮虜廠的兩個工部主事,焦勖和趙仲,好像也受了湯若望的影響,不但加入了勞什子的天主教,平常見了他也是公事公辦,很少有其他下屬的那種熱情,更不用說“雅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