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鹽茶弊端

“也就是說,各地並不缺鹽,以一人一年需要五斤鹽,我大明一共七千萬人口計算,我大明去年一年消耗了多少食鹽呢?這個算數很簡單,一共是三億五千萬斤,以一引鹽430斤,納銀三、四錢,十引鹽為三到四兩銀子計算,加上人口鹽稅,哪位先生幫我算算,我大明朝去年一年的總鹽稅,應該有多少呢?”朱慈烺看向眾臣。

反推法!

首輔周延儒眉毛一跳,看向朱慈烺的目光裏,忍不住有驚異。

雖然已經知道太子不是一般人,但太子的聰慧,還是超過他的想象。

一片沉默。

半晌之後,一大臣回答:“大約……780萬兩!”

朱慈烺看了一眼,是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看來,他對心算還挺精通。

轟!

朝堂上徹底騷動了。

其實鹽政弊端並不是秘密,從朱元璋到萬歷皇帝,都曾經大力整理鹽政,鹽稅也經過好幾次的改革,不過其間的弊端卻始終無法杜絕。萬歷皇帝後,不論光宗、天啟帝,一直到現在的崇禎皇帝,都已經沒有氣力再整頓鹽政了,鹽政唯一發光,每年為朝廷收取250萬白銀的時間段,竟然是天啟年,臭名昭著的五虎之一的崔呈秀出任淮揚巡撫,大力支持兩淮鹽道使袁世振改革鹽法,執行綱鹽法的時期。

後來閹黨垮台,崔呈秀在薊州被梟示,淮揚巡撫不再由崔呈秀的閹黨親信出任,改由東林黨人李三才接管。李三才廢除了閹黨的綱鹽法,結果明朝鹽稅從200萬兩急跌至每年100萬兩。

戶部尚書陳演的額頭已經滲出細汗了。

首輔周沿途也是臉色鐵青。

照朱慈烺所說,200萬兩都是少收了,何況100萬兩?

鹽稅的弊端陳演不是不知道,鹽商和各地官員相互勾結,加上富商巨賈還有各地的文武勛貴,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利益群體,將每年的鹽稅悄無聲息的分掉了大半,因為這個團體太龐大了,真要清查下來,非動搖國本不可,因此,歷任的首輔都是睜只眼閉只眼,只要每年的鹽稅不是少的太離譜,都不會過於追究,或者也追究不起。

這一屆的內閣當然也是如此。

而陳演也的確沒有細想過,每年的鹽稅竟然應該有780萬兩之巨!

這是一個何等恐怖的數字。

如果有780萬兩,不要說遼餉,就是厘金稅也不必征了,只靠鹽稅加上田畝賦,大明朝就能運轉起來。

朱慈烺說,鹽稅一度曾經占到朝廷收入的六成,一點都不誇張,宋朝時,鹽稅收入最高曾經占到朝廷收入的八成。

《兩淮鹽法志》記載,清代乾隆時期,兩淮鹽商每年上繳鹽稅達600萬兩,占全國鹽稅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說,乾隆時期,每年鹽稅有1200萬兩,相比大明的100萬兩,這是多麽恐怖的差距。

龍座上的崇禎已經滿臉怒氣。

他從來都不知道,每年的鹽稅竟然差了這麽多。

“但朝廷卻沒有收到這麽多的鹽稅,那麽,消失的鹽稅哪裏去了呢?”

朱慈烺問。

答案很明顯,被偷稅漏稅了,有些商人沒有納銀就拿到了鹽,然後在市場上大肆販賣。

這也就是所謂的私鹽。

當然了,780萬是一個理想數字,永遠都不可能收到,但一年兩三百萬的鹽稅,總該是有的。

“臣彈劾兩淮鹽道使!”

“臣附議!”

“兩淮鹽道使貪汙舞弊,應交由刑部徹查!”

那一群的言官又激動的跳了出來,或許是780萬兩的數字給他們刺激太大,他們一個個咬牙切齒,面紅耳赤,如果兩淮鹽道使就在面前,他們估計能生吞了他。

“傳旨,楊顯名還有兩淮鹽道使馮導延即刻進京!”

崇禎早已經是怒不可遏。

楊顯名是崇禎派往兩淮的總理太監,鹽稅出了問題,楊顯名當然要負責。

歷史上,這個叫楊顯名的太監,最有名的事情就是彈劾袁繼鹹,使袁繼鹹官降兩級,原因只是因為袁繼鹹在淮陽任上時,沒有像過去的官員一樣,對楊顯明表示順從,並奉送見面禮。

袁繼鹹是明末名臣,在明末亂局中,其英勇不屈,慷慨赴死的氣節,與史可法、左懋第齊名。

朱慈烺今天也算是為袁繼鹹出了一口氣。

“臣等有罪!”

內閣四臣跪了下去。

他們是內閣,兩淮鹽道使出了問題,不管有沒有他們的責任,他們都得自請有罪。

內閣一跪,其他的文官還有勛貴也跟著跪了下去。

朝堂上黑壓壓跪了一片。

朱慈烺依然站立,繼續說:“鹽稅如此,茶稅也是如此,神宗皇帝時,每年茶稅尚有10余萬兩,但去年茶稅卻連兩萬兩都不到,各地的茶稅已經是名存實亡!然我大明一年輸往海外的茶葉,何止千萬?就算是一百取一,也不應該只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