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白頭葉猴的故事

方野道:“當時大熊貓面臨的困境遠遠不是竹子開花,沒有飯吃快要餓死那麽簡單。

調查人員過去調查後,在某地發現了兩萬多個捕獸夾。

雖然熊貓沒有什麽食用和藥用價值,所以針對大熊貓的盜獵不太嚴重,但是這些給其它動物布置的捕獸夾,大熊貓一樣會踩中,稍有不慎就會被夾斷腿腳,重則喪命。

而且當年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普遍很淡薄,有的縣領導都說,人都吃不飽,為什麽還要保護大熊貓?

在一些村民的家裏,收繳了400多張大熊貓皮,還有一些金絲猴皮。”

“臥槽!”

周圍的遊客聽得都驚呼出聲。

400張大熊貓皮,現在野生的大熊貓種群數量有多少?才1000只左右吧?

這麽多大熊貓皮,可以想象它們當年情況有多危險。

“當然,還是有一些老鄉比較善良的,靠山吃山,有著祖輩傳下來的樸素道理,知道可持續發展,雖然當年還沒有這個詞。

遇到熊貓來家裏求援,會提供食物給它們吃。當年保護區沒有方便行走的道路,外來的工作人員對地形不熟,進山調查尋找大熊貓的時候,村民都主動帶隊,還有一些村民直接在一線搶救大熊貓,把生命垂危的大熊貓擡出來。”

方野道:“捕獸夾其實也不是主要因素,最關鍵的還是棲息地的消失和破碎化!

之前說熊貓不怕竹子開花,這是建立在棲息地完整的前提下。

道路鋪設、森林砍伐、農田開墾、水壩建設,熊貓的棲息地被分割成一小片一小片的,就像是一座座孤島。

原來這座山的竹子開花可以去另一座山,現在因為道路或是農田、森林砍伐的阻隔去不了了,只能幹等著餓死。

這裏就要提到一個人,潘教授。

當時大家覺得竹子開花,熊貓要餓死了,可能把這些野生熊貓都抓起來,人工圈養才能拯救它們,國家計劃建立十三個圈養場,抓了不少熊貓回來。

但是經過潘教授的考察研究,發現雖然有大量的竹子死去,但是遠沒有到讓熊貓餓死的程度。大熊貓死亡的照片,也是在沒有竹子開花的地區。

頂住壓力,寫下研究報告提交上去,表示堅決反對飼養野生熊貓,那樣做只會破壞野生熊貓的種群結構,而且還可能導致它們不再繁殖。

因為報告內容很詳實,圈養場的計劃停了下來。可以說是以一己之力挽救了熊貓族群的命運。”

柳雪晴聽著,有種驚心動魄的感覺!

想想大熊貓都被抓起來圈養,就感覺後果很嚴重。

日本的朱鹮就是前車之鑒,最後幾根獨苗被抓起來,結果沒有成功繁育直接滅絕了。

大熊貓在野外繁殖能力是很強的,圈養環境下一個個都變成了性冷淡。

“當時80年代砍伐森林,特別是90年代,國家木材市場開放,想發財就多砍樹,熊貓的生存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好在後來自然保護區成立,砍伐停止了下來。

保護動物,保護棲息地才是最根本的,圈養繁育只是一種補救措施。

不過現在又有一種新的威脅。過度的放牧,牲畜也會啃食竹子,導致熊貓棲息地的變化。因為我們現在肉類需求增加,放牧的增加,有些地方甚至三分之一的熊貓棲息地退化消失了。”

方野看到眾人凝神思考,講道:“我們講保護動物的時候,僅僅是研究動物和它生存的環境是不夠的,人也是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因素。

並不是說保護動物,就把人的生存不管了,而是盡可能地改變保護地的經濟形態,找到一些代替的經濟,讓居民和環境都能得到受益,社區參與到保護中才是最好的保護。

比如說青海昂賽大貓谷,牧民們的牲畜會被雪豹捕食,保護區聘任牧民做環境監測員,在山上布置紅外相機,監測雪豹的活動情況,提供科研數據,同時開發生態旅行,有經驗的牧民帶著遊客去參觀雪豹。

四川關壩地區,以前依靠砍伐樹木和捕獵作為經濟來源,環境每況愈下,現在嘗試通過養蜂代替砍樹,環境變好了,各種珍稀動物回來,特產的冷水魚數量增加,收入也變高了。

再給大家講一個潘教授的故事。

他在96年結束秦嶺野生大熊貓的考察後,又將目光投向了廣西的白頭葉猴。

當時這邊的自然環境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壞,白頭葉猴的種群數量不足百只。

潘教授發現,當地居民習慣砍伐林木用來生火做飯,很多人家的院子裏都堆滿了如山的柴禾,周圍土地的開發已經到了飽和,每年對於柴禾的需求都遠大於樹木自然生長的速度。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發展下去,不但樹木持續減少,白頭葉猴的生存面臨更大的困境,環境變得惡劣,當地老百姓也將愈發貧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