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第2/4頁)

但感情的事,又豈是外人一句值不值得、配不配就說得清的?

謝初霽若是一直念著慕世子的,姜言意倒覺得楚承茂這輩子怕是也等不到謝初霽回頭。

一個到死都那麽好的人,誰又能忘得掉。

只不過接下來的幾天,姜言意就發現鮮少來都護府大街楚承茂,每天上午都會在謝初霽出門時候“碰巧”路過,偶爾會打個招呼說上一兩句話,更多的時候只點頭致意就擦肩而過。

姜言意從一開始每天蹲在鋪子門口啃著煎餅興致勃勃地偷瞄,到後來就只習以為常在楚承茂回去時,讓霍蒹葭抱一壇酒出去遞給他。

這二人別說擦出火星子,她覺得都快變成一潭死水了。

等有一天興安侯縣主也一臉沉默走進鋪子裏,點上一份關東煮不吃,只手支著下巴看楚承茂從門前路過時,姜言意整個人都麻了。

霍蒹葭倒是一臉艷羨加惋惜:“我要是楚二公子就好了。”

姜言意不解:“為何?”

霍蒹葭抱著她那柄纏著布條的大刀一臉神往:“縣主人長得好看,又能打,每天一起切磋武藝多好。”

姜言意被這傻丫頭逗樂了。

楊箏和謝初霽都是很好的姑娘,能被她們喜歡上是幸運,喜歡上她們也值得。

姜言意由衷地希望這三人都能好好的,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封朔從拿到為慕家平反的證據後就又忙了起來,這個時代底層百姓能聽到的聲音,都是一傳十,十傳百傳到他們耳朵裏的。

要想平反的聲浪大些,就必須得有人在背後推波助瀾。

找儒生寫唾罵朝廷的文章自是封朔的人去辦,說故事整個西州城可沒幾個說書先生能有老秀才說得好。

當年慕家的冤屈,老秀才每場說下來,到激動悲烈之處,都能說得酒樓的食客潸然淚下。

姜言意還資助戲班子編排了慕家被害的戲曲,戲台上的說書聲和戲曲聲終究是在百姓間掀了滔天巨浪,這浪從西州奔湧出去,每到一處都能卷起更高的浪花,等抵達京城時,高家和廖家在民間早已是罵聲一片。

儒生們為慕家討要公道的文章更是在天下讀書人中口口相傳,還有人作了打油詩給街頭小兒傳唱。

當年高家擁護封時衍登上帝位,如今封時衍自然也被懷疑成是當年指使高家的幕後主謀,一時間大宣朝真有了大廈將傾之勢。

京城成了一片渾水自有封朔的人過去摸魚,姜言意點了這把火,算是報了原身被皇帝發配軍營的仇,回頭就開始忙自己的瓷器出口生意。

年前楊岫邴紹已經把組建商隊的事情辦妥,在他們運送第一批官瓷出關時,姜言意還特地抱了一盆辣椒去給他們看,讓他們看到若關外有這樣的植株,多帶些種子回來。

現在姜言意身邊有霍蒹葭在,楊岫和邴紹也放心許多,姜言意再安排楊岫跟著商隊出關,他也就沒推辭。

姜言意交代楊岫:“出關了切忌萬事小心,財不可外露,到了地方也盡量莫同當地人起糾紛。”

方便面和肉幹在這時候成了趕路必備食物。

單吃幹糧,這一去數月,怕是得把嘴都給吃歪。但前往的異幫同大宣朝有飲食差異,不少大宣人都吃不慣那邊的食物,寧願啃自己帶的幹糧。

楊岫一一應是,又道:“東家放心,邴紹把先前出關賣瓷器的那支商隊的向導給挖了過來,咱們此番出關,比起別的商隊,更知道行情些,知道哪些部落小國開什麽樣的價,保管是高價賣了第一個回關內的。”

邴紹一貫是個話少只埋頭做事的,楊岫不說,姜言意都不知他暗戳戳把人家商隊的向導給弄過來了。

她笑道:“這個月給邴紹漲月錢。”

邴紹忙道:“都是東家有先見之明,那支商隊囤積了大量瓷器,現在瓷窯由官府監管,改了徽印,出關的瓷器得有通關文書,那支商隊辦了文書,手上的瓷器卻又和文書上要出關的瓷器不同,貨物運不出去,賣不掉就只能賠在手裏,底下的人跑了大半,我才把他們的向導挖過來了。”

姜言意說:“是你的功勞就別推脫,哪有人跟錢過意不去的。”

邴紹摸摸後腦勺,憨笑著沒說話。

商隊運送瓷器出關後,姜言意算是解決了一樁心事。

只不過辣椒地還沒著落,姜言意自己去郊外看過幾回,都沒找到適宜種植辣椒的地。

適逢陳娘子進城趕集,給姜言意送了滿滿一筐冬筍過來,聽聞姜言意想在鄉下買地,問清需求後,回頭就給姜言意擇了幾塊沃地。

姜言意親自去看,發現土壤當真是難得肥沃。

她買下地,以後正缺人手幫忙打理辣椒,而陳娘子夫婦為了方便照顧家中二老,只有陳大郎一人下地耕種,陳娘子在家中一邊織布做衣裳補貼家用,一邊服侍老人,但每逢看病抓藥,還是拮據得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