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傳國璽

傳說之中,祖龍有四大仙物,分別是:“趕山鞭”、“定日針”、“傳國璽”、“太阿劍”。

在傳說中,“趕山鞭”能夠驅趕大山自行移動,“定日針”能讓太陽永不落山,“傳國璽”是祖龍玉璽,“太阿劍”劍氣無匹可橫掃千軍。

仔細分析,“趕山鞭”涉及空間之道,“定日針”涉及時間之道,與巫教的“宇之術”和“宙之術”頗有相似之處,只是“定日針”顯然要比“長生杖”更為厲害,不過這兩件仙物和“太阿劍”都已經不知去向,有傳聞說被陪葬於祖龍地宮,也有傳聞說遺失於戰火之中,甚至有人認為這三件仙物只是虛構,並無實物,真正流傳後世的是“傳國璽”。

歷代帝王皆以得“傳國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得之則象征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千余年,忽隱忽現,待到大魏太祖皇帝起兵驅逐金帳時,已經杳無音信。

有傳言說當年玄武樓一場大火,傳國璽不知所蹤;有傳言說大晉幼帝被金帳大軍追到南海之濱,抱著傳國玉璽跳海而亡;也有傳言說金帳將“傳國璽”帶回了草原王庭,大魏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兩代帝王之所以數次北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要追回傳國玉璽。

任誰也沒想到,“傳國璽”竟然在儒門手中。

事實上就是龍老人也沒有想到。

雖然他是儒門事實上的領袖,但畢竟名不正言不順,再加上大祭酒們一向與隱士多有隔閡,所以他也不能盡知儒門之事。他本以為社稷學宮中的仙物是亞聖或者荀卿所留,萬萬沒想到社稷學宮中的仙物竟然是“傳國璽”,就被隨意放在那方木匣中。

根據社稷學宮的記載,這枚“傳國璽”來到社稷學宮的時間正是在火燒玄武樓後不久,換而言之,那位亡國之主抱著“傳國璽”躍入火海之後,“傳國璽”就落到了儒門手中,在此之後的“傳國璽”皆是仿造贗品。大魏朝廷幹脆沒有仿造“傳國璽”,只有普普通通的天子六璽。

儒門一向講究忠君之道,得了“傳國璽”卻秘而不宣,傳揚出去有損儒門名聲,所以儒門之人很少動用這件仙物,便是龍老人不得不用,也不想使其顯露真容,委實是不好聽,也容易坐實那個“攝政王”的說法。

此時面對李玄都的“太易法訣”,龍老人不得已使其顯露真容。

李玄都不由心頭一沉。

先前時候,他只能確定龍老人動用了仙物,至於是什麽仙物,他無從判斷。畢竟他從未見過“素王”,只知道“素王”不可見,是劍又不是劍,龍老人徒手作戰,他也說不準到底是不是“素王”。如今見到“傳國璽”真容,李玄都便可以十分確定,龍老人所用仙物並非“素王”,也就是說龍老人手中最少有兩件仙物。

要說龍老人只有兩件仙物也就罷了,李玄都怎麽也有一戰之力,誰勝誰負,尚且難料。可如果龍老人有三件仙物,那麽李玄都幾乎沒有取勝希望,至多是保住性命。

萬幸的是,龍老人的確只有兩件仙物,萬象學宮的“天下棋局”被他留在了萬象學宮,由司空道玄保管,而天心學宮的仙物還在天心學宮,龍老人未來得及去取。龍老人倒也想過讓人送來,可仙物畢竟不同尋常,如“素王”這般,必須龍老人親自出手才能帶走,姜夫人和衍聖公最多就是不做阻攔,或是孟正這般鎮守仙物之人不講情面,不做變通,也只能龍老人親自出面,換成其他人,除了動手強搶,還沒有那個資格。

總之,李玄都和龍老人此時都是兩件仙物在手,誰也不占便宜。

李玄都呼吸吐納,手中的“叩天門”隨之明暗不定。

兩者竟好似一體。

這也難怪,若非一體,如何做到劍主愈強而劍氣愈盛?

現在想來,“叩天門”這個名字取得也是巧妙,一則是寓意能夠開啟昆侖洞天,二則是只有長生之人才能登天叩響天門,寓意只有長生之人才能發揮其真正威力。

龍老人既然漏了底細,也不再遮遮掩掩,雙臂之上重現顯現出八龍糾纏的景象,更有一條似虛似幻的金龍環繞他的周身上下遊走不停,正合九龍之數。只是不見他急著用出“素王”,正如李玄都沒有將“陰陽仙衣”轉化為陽面。

兩人一上一下,遙遙對峙,卻都有些忌憚,沒有急於出手。

李玄都忌憚龍老人的境界修為高出自己一籌,“浩然氣”的特性處處壓制自己,先前一番交手,已經可見一二,甚至逼得李玄都提前用了“陰陽仙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