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道祖顯聖

在地仙之上還有天仙,自古相傳,天仙可入無邊玄妙方廣之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羽化飛升,據說天仙有靈台開辟造化之功,在無邊玄妙方廣世界開辟獨屬自己的一方小世界。

至於無邊玄妙方廣之界到底如何,眾說紛紜,語焉不詳,即便一眾長生境高人,也只是從先輩祖師的只言片語上推斷,玄妙方廣之界中,無邊無際一無所有,無光無影無聲無息無始無終。凡人若至此,等同烏有;仙人到此,若寂滅深定,神魂展開延伸而行。萬物在此無遠近,要看神魂能否可及,神魂可及,方寸之間,神魂不及,則天涯海角。天仙之境圓滿,則可在無邊玄妙方廣之界中開辟仙府洞天,自成一方小世界之主,比如道祖的三十三重天,佛祖的西方極樂世界,天魔的他化自在天,皆是如此。

傳聞鬼仙渡過九重雷劫,陰極陽生,化作陽神,也能在其中開辟一方世界。人仙極致之後,打碎虛空,也是同樣道理,又稱為“破碎虛空”。

李玄都緩緩低下頭,默誦太上道祖之言:“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就在此時,天地間響起一個聲音,“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這一刻,無論懂還是不懂,也不論認可還是不認可,所有人都俯首道:“謹遵太上道祖教誨。”

李玄都自然也是如此,他在隱居的數年中,曾經通讀太上道祖的經典,自然明白這幾句話的出處,分別是《道德經》的第四十五章和第四十六章,意思是: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清靜克服擾動,寒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太平安定,把戰馬退還到田間給農夫用來耕種。治理天下不合乎“道”,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場,在戰場的郊外生下馬駒子。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麽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在李玄都看來,太上道祖的前半段話是在裁定總結這次玉虛鬥劍的勝負,而後半句話則是告誡儒門兩家。且不說前半段,畢竟是勝負已定,這後半段,李玄都卻是生出些許想法,道祖似是要雙方就此罷鬥止戰,不要走到兩敗俱傷的局面。

誠然,如今的道門的確沒有實力去消滅儒門,真要全面開戰,只怕兩家就要步了諸子百家的後塵,從這個世上逐漸消亡。“知足”二字便是太上道祖留給今日道門的告誡。

下一刻,漫天紫氣開始緩緩消退,重現顯露出本來的天幕。

太上道祖雖然神通無邊,但也不好太過幹涉人間,所以只是短暫顯聖,就立刻離開人間。

在太上道祖離去之後,所有人緩緩起身,都有恍惚之感。

只聽秦清感嘆不已,“未曾想到今日玉虛鬥劍竟然引得太上道祖顯聖,由此看來,前人關於玉虛鬥劍的種種傳說,並非虛妄。”

李玄都聞聽此言,立刻向宋政望去。

宋政也是剛剛起身,雖然臉上平靜,但眼神恍惚,顯然也被方才太上道祖顯聖的一幕深深震撼。

不說其他,僅僅是通過浩蕩紫氣的驚鴻一瞥,就讓宋政險些心神失守。

宋政尚且如此,其他儒門中人更不必多說。

儒門事前的確有若是鬥劍失敗就反悔的打算,可如今看來,因為太上道祖顯聖的緣故,儒門和道門的鬥劍之約,是如何也不能反悔了。否則結果難料,氣數之說,最是難測,誰也不好說那血誓的反噬會不會落在自己的頭上。

按照李玄都和宋政當日的約定,道門勝了玉虛鬥劍之後,儒門再也不能插手道門之事,須得處處忍讓。且不說儒門在暗中是否還有動作,明面上卻是不能再與道門大規模沖突,等同是儒門向道門低頭讓步,在不在儒道兩家範疇的局外人看來,這便是儒道之爭有了結果,自此之後,道門自然氣勢大振,儒門走向頹勢,許多原本依附於儒門的附庸必然會倒向道門,最不濟也是保持中立。

儒門隱士們面沉似水,大祭酒們則是嘆息連連。

只是事情到了這般地步,再也無可挽回,隨著龍老人率先轉身離去,儒門眾人紛紛向山下走去,再無來時的氣勢,盡顯蕭瑟。

那些脫困的天人境高手也不敢久留,悄悄地下山去了。道門中人因為太上道祖的教誨,並未阻攔,畢竟太上道祖剛剛顯聖,若行誅戮之事,未免不美,而且道門大勢已成,也不怕這幾人能翻起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