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7章:三年後,東出!

漢國修“長渠”的事情,哪怕各諸侯一開始不知情,後面肯定也會從各個渠道知曉消息,暫時看來並沒有國家用實際行動去做些什麽。

呂武一直在利用“超前”的思維欺負人,其中就包括修灌溉系統的大工程。

現在是幾幾年?時間已經來到公元前539年。

盡管列國已經發現很多事情發生改變,思維方面其實還是存在沒有跟上時代的狀況,沒有太多的陰暗心理,即便有心理陰暗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

漢國修灌溉系統會有什麽後續,不懂自然沒有什麽,懂的人怎麽都懂。

那麽懂得了的那一批人,他們有想過破壞或打斷漢國的工程嗎?或許十個人裏面有三個想做但是無能為力;再有四個覺得戰爭只是軍隊間的較量,不應該涉及到其它;剩下的三個看明白了只想跟著幹。

春秋時期列國一再開戰,他們的交戰僅限於軍隊,不會波及到黎庶,更不會刻意去破壞敵國的花花草草。

歷史上的戰國初期,列國盡管開始玩陰謀詭計,戰爭也不再是約個地方開打,只是依然保留戰爭不波及黎庶以及不破壞敵國民生的節操。

當然了,凡事都講究一個無絕對,像是管夷吾作為諸夏第一個玩經濟戰的人,他就用經濟的手段去打擊敵國。

比較令人納悶的是明明有管夷吾在前,後繼卻是沒有人進行效仿,搞得需要到了戰國中後期列國之間的競爭才會刻意去針對黎庶以及敵國的民生,其中以秦國做得最為徹底。

秦國在商鞅沒有變法之前,他們外出征戰的軍隊就有殺死或俘虜敵國黎庶的傳統,並且還會故意破壞敵國的生產設施。他們那麽幹的時間節點是什麽時候?是在公元前600年左右,針對的對象是當時還沒有成為中原霸主的晉國。

到了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有了軍功爵制度,秦軍出征最愛幹的事情就是殺光交戰區的人,還是那種不區分是敵軍或黎庶的見到就殺死,拿他們的腦袋去報功。

所以了,軍功爵的出現對於秦人來說是美事,對於其余列國來說則是天大的災難了。這種災難不單純體現在雙方將士的求戰心態差距,死在秦軍利器下的黎庶根本就是多不勝數!

漢國也有了軍功爵制度,因為時代剛剛改變的關系,很多的惡果還沒有顯現出來,漢軍征戰“漢中”則是已經有了相關的苗頭。

只是“漢中”那個地方有點復雜,當地的政權在架構上非常模糊,交戰發生之後屬於軍民不分,導致呂武察覺到軍隊開始有殺死黎庶拿腦袋報功的例子,處置方面卻是無從談起。

沒有辦法的事情啊!

漢軍在“漢中”遭到了抵抗,很多“漢中”原住民的男女老幼上一刻看似沒有威脅,不久之後可能就操家夥襲擊漢軍,又或是幹出投毒和其余破壞的事情。

中樞下令不得騷擾黎庶?捆起出征將士的雙手,任由那些存在敵意的原住民去襲擊和各種破壞嗎???

這種情況是漢國第一次遭遇到,有那麽一個國家則是早就受夠了。這個國家就是楚國。

楚國跟吳國打打停停,面對的就是很難區分敵人的局面,搞到後面楚軍將所有吳人視為存在威脅的對象,大肆的殺戮肯定也就免不了,結果是讓一些原本想要屈服楚國的吳人不得不進行反抗。

“孩兒願往‘漢中’主持大局。”呂陽對這件事情已經拖了有些日子,他在解朔喪禮結束後正式提了出來。

各國之中僅有範國、荀國和名存實亡的韓國派人參加解朔的葬禮。這個也是應該的,中行吳和韓起有跟解朔共事的情誼在,範鞅的父親士匄剛死沒有多久也需要顧著點人情。

其余國家沒有從官方形式上派人參加解朔的葬禮,純粹是春秋時期在規格方面的限制。

春秋時期的列國之間只有一國之君薨逝才會互相派人憑吊,像是“臣下之臣”的層次則是沒有那種規矩。

到了國家與國家之間會派隊伍參加一國重臣的葬禮,需要到戰國中期,也就是歷經了近百年的混戰,邦交層次一再發生改變之後了。

解朔的死不止是讓漢國出現了高層的職位變動,負責謀劃征戰事宜的主官逝亡,影響到的還有漢國對外的征戰。

目前由崔杼擔任國尉,他在短暫的時間內難以理清的事務簡直不要太多,導致的是一些征戰缺失了計劃性。

呂武盯著呂陽看了有一小會,看的呂陽心裏產生了不安,才問道:“彼地反抗不止,太子如何處置?”

既然提出要去“漢中”的請求,呂陽肯定會事先了解“漢中”的情況,再與眾屬僚商議可行性方案。

呂陽說道:“臣以為可遷徙當地之人,攻下一地便遷徙一地,亦可差人告知出山便可往易於農耕之地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