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0章:大爭之世,唯論強弱存亡(第2/3頁)

“韓王願割土求和,再請我王互盟共討於荀。”梁興說這些話的時候,表情看上去很奇怪。

漢軍已經控制了那些城邑,當地人對漢國的統治並沒有反抗情緒,足以證明漢國統治那些城邑並不存在什麽大的困難。

現在,韓起想用服輸討回一些城邑,再用割土的方式求得漢國幫助韓國對荀國展開復仇?

看著好像是韓起的腦子壞了,實際上並不是那麽一回事。

韓起玩得是春秋的規則,也就是投降輸一半,再讓韓國成為漢國的附庸。

“且先使韓王發布討伐荀國檄文。”呂武毛病了才答應投降輸一半。

梁興答應下來,復又說道:“範侯遣使節而來,詢問王上何時撤軍?”

當前漢軍控制了“虎牢”,也就是將範國直接一切兩半,很現實的是漢國並沒有攻打“虎牢”以北的範國城邑。

就是吧,漢軍已經將“原”、“台谷”等一些範國之前贈送給韓國的城邑給占了,直接讓漢國的疆域擴展到了“溫”邊上。

撤軍?呂武為什麽再一次來到“虎牢”這邊?除了韓軍和鄭軍駐紮在“虎牢”南邊之外,“虎牢”所處的位置也決定了揮軍向東就能威脅到荀國。

所以,呂武進行動員奪取了韓國三分之二的城邑,當前有三個“師”和三千騎兵駐紮在“黃父”附近,有兩個“師”駐紮在了“斷道”,其余一個“軍”又兩個“師”以及三萬騎兵都在“虎牢”了。

那些並不是呂武動員起來的全部兵力,剛剛攻占的區域都在要道屯有駐兵,同時三戎之地那邊還有兩個“師”和五千騎兵。

如果有必要的話,呂武其實也能對剛剛從韓國那邊改換門庭到漢國的貴族進行征召,大約是能再湊出兩個“師”左右的部隊。

以為三個“軍”又一個“師”和三萬八千騎兵,沒有算上出征“漢中”的三個“師”,他們就是呂武能夠動員兵力的極限了嗎?那肯定不是。

漢國執行了新制度,那是一種比曾經晉國更軍果主義的制度,不過日子了為前提,以漢國約五百萬的人口動員出七八十萬數量的大軍,絕對能夠做到的。

要是這一波能將得自韓國的三分之二城邑吞下去,漢國應該是能增加四十萬左右的人口?那樣漢國的總人口應該是接近五百五十萬了。

呂武說道:“如需會盟,韓王、荀王、範侯、宋公、鄭侯,皆可來也。”

現在真的不是漢國大舉東出的好時機,別看一波吞了那麽多的城邑,實際上是打亂了呂武的很多部署。

首先,長渠還有三分之一左右沒修,保持原有的人力物力投入,怎麽都還要修兩年。

再來是,漢國修棧道,梳理“天池水澤”,並且攻占“漢中”之後正在圖謀巴蜀。

雖然說兩線用兵是兵家大忌,其實也看兩線是怎麽個用兵方式。

巴蜀那邊撐死了也就拖住漢國不過超過一個“軍”的兵力,關鍵在於會讓攻占巴蜀的時間被拖得比較長,或者因為漢國高層的注意力不在那邊,導致出現戰敗的可能性。

“我需要時間……”呂武對這個認知很清醒。

韓國名存實亡了對不對?漢國卻是沒有宣布滅掉了韓國。

然後,漢國現在有那個能力奪取範國“虎牢”以北的城邑,一樣沒有付之行動。

呂武太清楚疆域的擴張是怎麽回事了,並不是短時間內疾速擴大地盤就是好,講究的是能不能有效消化再為己所用。

“鄭失其土……”呂武看向梁興,接著往下說道:“範、韓皆可居之。”

歸還城邑給韓起是沒有可能的。

韓起還想有自己的國家,跟範國和鄭國擠一擠吧?

子產玩忽悠大法有了一支大軍,後勤供應則是仰仗楚國,一旦失去楚國的糧秣支持,分分鐘大軍四散。

範國現在半死不活,沒有實力來保證自己疆域不變,他們需要時間來整合內部的力量,該受的委屈就必須忍著。

當然,那些是呂武自己的盤算,能不能成事非常不好說。

梁興覺得自己就是再能說會道,中行吳、韓起、範鞅、子產、子佐也不會是傻子吧?

呂武說道:“苟且罷了,無需事成,延時為上。”

短短時間之內風雲變幻,呂武不相信只有自己應接不暇,實際上被卷進來的各個諸侯腦子肯定更亂。

呂武想了想,說道:“你還需奔走列國,唯重齊國。”

成體系的縱橫術還沒有出現,以前梁興幹的活其實已經有點相似的影子了。

有些事情就是不為個人的意志而左右。

呂武想要盡可能地拖時間,著實沒有想到範鞅會將韓起帶進“虎牢”來到自己的面前。

算不上什麽仇人見面分外眼紅,只是一時間相對無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