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6章:宇內混一,舍我其誰?(第2/2頁)

漢國有爵位制度,誰不是卯足了勁想要建功立業,有點抱負的人,誰不是在家有空就勤練殺人技?

另外一點,以前的陰氏就以甲兵之強冠絕天下,好些年又過去了,肯定會有新的利器出現。

因為制度方面出現改變,受到征召的士兵在入伍時可是有硬性要求,無法自己出資備妥相關物資,要被強制向國家借貸配齊兵甲器械,搞的就是全軍一體化,不會出現那種一部分裝備良好,另一部穿破爛的情況。

從訓練度,再到裝備優良程度,以及想要建功立業的決心和勁頭,說漢軍比晉軍更強,那是有其原因的。

曾經,呂武想過是搞漢時的“良家子”從軍制度,還是搞唐時的府兵制度,又或是在原有基礎上弄明時的兵戶制度,後來想明白什麽合適就怎麽來,慢慢再形成自己的制度。

順其自然嘛,就是那麽一回事。

現在,士匄在懷疑漢軍的戰鬥力?

呂武淡淡說道:“屆時可知。”

士匄還是很不放心,說道:“楚日漸強盛,今次若是不能大敗之,範危矣,韓亦觸其兵鋒,荀或會腹背受敵。”

還有其它的事情,比如宋國就是下一個楚國會吞並的國家。

咦?人家宋國扛了楚國那麽久沒事,怎麽輪到現在會被楚國吞並呢?

道理並不復雜,以前不是有晉國能威脅楚國嗎?間接也就讓楚國不敢竭盡全力去攻打宋國,楚國只拿出一半或更少實力去攻打宋國,宋國自然是還能撐得住,一旦楚國能拿出更多的力量去攻打宋國,事情就說不準了。

而一旦範國不行了,“東方世界”又沒有國家去抗衡楚國,不止宋國會倒黴,其余徐國、鐘離國、鐘吾國等等諸侯國,一樣是逃不過被楚國吞並的下場。

呂武很清楚士匄的擔憂,又看出了韓起和中行吳的顧慮,笑著說道:“如若不敵,漢再增兵便是。”

這一時間,士匄、中行吳和韓起絕對在想:“為什麽不是一下子拿出最強的力量,要等著事態惡化再增兵?”

如果漢國出兵,他們還是打不過楚國,後面漢國再增兵能不能反敗為勝先不提,範國絕對會倒黴,韓國可能也要損失一波,間接又影響到荀國對齊國、魯國的戰事。

士匄說了上面的事情。

“當今天下,何人助戰可出五萬之眾?”呂武問道。

這特麽。

別鬧出給臉不要臉的事情來。

雖然是有獲得城邑上的收獲,說到底漢國不是一定要出兵,願意出兵已經是一種善意,要鬧到漢國不出兵相助,或是幹脆摁住他們打,才開心嗎?

幾人感受到了呂武的態度,臉色不斷變化,心有顧忌也就改了個話題。

說到底,大家不再是一國之臣的同僚,沒有什麽是必須進行的義務,求助就該有個求助的樣子,商量不是不能商量,不想拿出更多的“雇傭金”又想獲得更多,沒那個口才來講事,非鬧到一拍兩散嗎?

後面,幾個人各自散去。

呂武當然是回去函谷關那邊。

士匄幾人先回去自己的營盤,後面又聚到了一起。

“漢王非元戎矣。”中行吳說道。

他是在埋怨士匄要求太多,能拿出來的酬勞太少。

韓起看著臉色很臭的士匄,說道:“漢王願意助戰,已是顧念舊情,不可使之不悅。”

中行吳立刻看向韓起,怎麽都覺得有點火上添油。

果然,士匄臉色更臭,一陣咳嗽之後說道:“荀或日短無憂,韓或成漢口中之食,範亦或將為漢、楚瓜分。”

喂喂喂!

飯不能亂吃,話也不能亂講啊!

士匄並不止是在講氣話,又說道:“言及結盟,漢王一再搪塞。此便為明證。”

肯定是那樣的道理呀!

以前大家追求的是成為霸主,當老大作威作福,再快快樂樂地向各個諸侯國收取保護費。

幾年前不是有什麽大一統的說法出現嗎?各諸侯以及貴族聽了的反應不大,不代表真的完全不當一回事。

楚國那邊在吞並陳國、蔡國和沈國之後,對大一統理論做出了回應,說是願意承擔達成天下止戈的願望,吞並三個國家是為了共建美好家園來著。

他們哪怕不願意承認,以“東方世界”當前的格局來看,硬要有個档次的話,楚國和漢國無疑是第一档,荀國和齊國、範國應該是第二档?

楚國已經回應了大一統,有同等實力的漢國到底是怎麽想的?

一時間,士匄的一句話,說得中行吳和韓起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