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函谷關前(第2/3頁)

現在,士匄重視的是呂武正在來函谷關的路上,得知這一點也就足夠了。

住漢國給安排的驛館?大家又不是什麽沒排面的人,不可能的事情嘛。

士匄率先提到自己會準備休息之所,轉身離開這個狹長地段的時候,才跟中行吳提起那個“關尉”是誰。

“郤氏?”中行吳覺得這個稱呼好遙遠啊。

另外,韓起看到苦成毅的第一眼就認出是誰了。

沒辦法的事情,之前韓氏跟苦成氏是鄰居,身為貴族掌握周邊鄰居都是誰,記住各家之主長相是必做的功課。

郤氏被滅之初,韓氏還是挺警惕苦成氏,後來一再觀察下來看到苦成氏低調,慢慢也就減少了關注。

“如此說來,漢王重其諾。”中行吳不知道是真心感慨,還是另有所指。

這一次中行吳並不是那麽想到漢國,不止是荀國還撐得住的關系,還有漢國在邦交上對荀國進行了支持,更多的是明白尋求支援不是依靠強逼,應該是一種互利互惠的模式。

說到底,漢國、範國、荀國和韓國同出於晉國,後面大家都覺得在天然上是盟友,問題是並沒有正式結盟呀。

現在這麽個年頭,想結盟就該約個會盟的地點,築個會盟台搞一次大活動,過程中祭拜天地與四面八方神靈,再互相交換盟書。

那麽搞不但是一種儀式,還是將確認盟友的關系昭告四方,形成一種人盡皆知的共識。

缺了那麽一道“手續”,有私下的共識是一回事,遇到事了要不要友善互助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範國一直覺得漢國應該支援自己,先不問憑什麽這一點,認真來說就是屬於一種“一頭熱”了。

他們向後退了七裏才停下來。

為什麽要退那麽遠?還不是關城之外的地形太復雜,無法容納一兩萬人安營紮寨。

手下各種就地取材搭建營寨,三位君王則是爬上了就近的小山。

他們注視著西面的關隘,一眼看去首先看到的就是那一條狹長的通道,並且通道裏面的地表植物被清理幹凈,能夠更清楚地看到地表坑坑窪窪也就不說了,各種怪石和水池還到處都是。

狹長的過道約有七裏,最多能夠容納不超過一萬人,再一多就是該人擠人的狀態。

韓起很關注函谷關的修建,十分清楚這座關隘建成之後,不打破這座關隘想向西的難度。

只是吧,韓起著實有點不能理解漢國為什麽要修建這座關隘,它並不是在漢國的邊疆區域,起不到邊防作用。

要說保證漢國的關中漢地安全性?只要前面不是一下子在很短的時間內淪陷,以漢國的動員能力和軍隊戰鬥力,韓起真的想不出誰能一下子讓漢國失去半壁江山。

“關城高約十丈,另有‘漢樓’,頂約十六丈?”士匄看得眯起了眼。

現在的一丈約是一點六米,那麽就是連帶城樓算進去,函谷關建築物的最高超過二十五米。

兩邊的山體陡峭,高度不是絕高,大多數山體的高度超過一百七十米,函谷關的最高位置僅是二十五米,以人力建造來說挺高,跟山體高度比起來則不算什麽。

士匄口中的“漢樓”就是城樓,而函谷關的城樓三層,城墻高度就是十六米左右。

“此處雄關,漢國六年築成?”中行吳並不是感到難以置信,是在思考呂武怎麽建國之後就開始修建關隘。

沒有將“老巢”贈送出去之前,韓氏的封地就在附近,要說三人之中誰最關注函谷關的修建,自然是韓起無疑了。

韓起沒有多說什麽。

現在看起來函谷關好像是修成了,實際上函谷關並不止眼前所看到的關城以及前方建築群,沒有將周邊山體的一些防禦設施算進去,不算是完整的函谷關。

完整的函谷關包括一座主關隘,還有其它位置卡住谷口的四處小關隘,另外就是山上的屯兵堡壘,以及戰時布置的各種床弩、投石車等大型軍事器械,更不用說招之則來的眾多弓弩手了。

真的有敵軍來攻打函谷關,主要入關谷地也就能容納一萬多人,他們在前進的過程中不但要注意腳下,兩側山體之上絕對會有遠程武器覆蓋。

韓起稍微想象一下那個畫面,渾身控制不住打了一個冷戰,心想:“想要攻破函谷關?要死掉多少人才能將守軍的箭矢消耗完啊!”

不知道士匄和中行吳有什麽想法?他們遙望函谷關的臉色明顯就不對勁。

“漢王為何修建此關?”士匄本以為範氏修建虎牢關就夠牛逼,跟函谷關一比,虎牢關有點不夠看了。

中行吳看上去有些失神。

這幾個晉國的卿位家族分別建國之後,不止漢國在修建關隘,範國、荀國和最晚建國的韓國,其實也都分別挑選有利地形加強關隘或修建新的關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