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十年,需要十年!

公元前549年,呂武稱王的第二年。

臨到夏季之時,兩道消息傳到“長安”。

第一件事情是範國主動集結大軍攻打陳國,楚國得知之後出兵援救陳國。

第二件事情則是荀國清楚戰爭無法避免,主動出兵進入魯國。

關於範國和荀國的軍事行動早在“相王”的歸途中,士匄和中行吳都有跟呂武進行溝通。

範國和荀國為什麽主動出擊?盡管是建立了新的國家,說到底他們曾經是霸主晉國的卿位家族,明知道會爆發戰爭為前提,沒有可能等敵軍殺入國境才被動發起反擊。

範國對楚國以及一眾盟友的戰事打得怎麽樣,大概需要秋季消息才會傳到“長安”了。

同理,荀國與齊國、魯國、曹國等等諸侯的戰爭也需要到秋季才有消息傳到呂武的耳朵裏。

歸途中的溝通過程裏,呂武並沒有給士匄和中行吳什麽承諾,也就是不一定會派兵相助。

事實上,一旦戰火燃燒到範國或荀國境內,漢國和韓國再怎麽艱難都應該出兵,不止是為了維系“多國一體”的表面,純粹是目前範國或荀國被削弱對漢國和韓國沒有任何好處。

“如有所需,範國、荀國絕無顧及臉面而無求援。”呂武站在田埂之邊,看著已經變成了金黃色的麥田。

從“長安”趕過來的解朔聞言,說道:“楚國出兵七萬,其盟友約兩萬;範國起兵五萬。兩軍去歲已是疲師,今歲當無大戰?”

其實,士匄也是怕楚國主動出兵北上,要不然才不會出兵入侵陳國。

今年再征召五萬大軍出征對範國有壓力,只是沒有想象中那麽大。

範氏吞並了鄭國,盡數控制了原來屬於鄭國的城邑,在那之前鄭國卻是一再遭到劫難,使得範氏僅僅獲得三十萬左右的鄭人。

鄭國原本的人口約在八十萬左右,其中的三十二萬落到了呂武手上,七八萬人口則是被當時還是晉國的多家貴族瓜分。

呂武一直都在暗中觀察原本的幾個卿位家族,其它方面或許比較難以窺探,肯用心則是能大略窺知那些卿位家族到底有多少人口。

“範國舉國上下口眾二百余萬,不知‘士’、‘徒’幾多,‘羨’多則多矣。”解朔說道。

呂武理解。

一支軍隊肯定需要有足夠多合格的軍官,再配上數量合適的骨幹,才能形成戰鬥力。

他們的家族都是出身晉國,換作四十年前其實也就那麽樣,輪到“鄢陵之戰”後各個家族的“羨”才多了起來。

所謂的“羨”就是半農半兵,一般在晉國是作為最後的“後備役”,每個家族或多或少有一些。

之所以在“鄢陵之戰”後各個家族的“羨”才增多,無非就是後面每年用兵,很多家族的“士”和“徒”消耗太大,國家的用兵數量也一直在增多,只能選擇增加“羨”,顧不上兵源素質了。

範國和荀國的情況比較相近,荀國的人口略略少於範國。

這一次要是範國的五萬大軍丟在戰場,必將使範國傷筋動骨,哪怕後面的軍隊數量再次補充上來,質量方面絕對要素質大降。

以歷史階段來說,戰國時代才剛剛開始,各個諸侯並沒有不顧兵源素質進行大肆征兵。

另外,像是楚國、漢國、範國、荀國、齊國、韓國……等等一些諸侯國,春秋時代的兵源多少有一些,看就看誰先將“老兵”給消耗一空了。

真的將春秋時代的士兵消耗沒了,肯定是要到了以數量代替質量的時代,每個國家的軍隊數量是增多了,能爆發出來的戰鬥力未必有之前那麽強。

“荀國出兵七萬,已連克魯國四城;齊出兵八萬,與眾諸侯合兵十萬,大軍已然入魯。”解朔用探尋的目光看著呂武。

“韓國如何?”呂武問道。

這個卻不是解朔能夠回答的。

跟解朔一塊過來的梁興當即答道:“韓無有舉動。”

也是。

韓起現在應該忙著壓制晉國公族的反撲,內部必然也有非常多的事情亟待處理。

新生的韓國才是真正意義上踏著晉國的屍體,幾乎將晉國僅存的血、肉、骨……渾身上下吃了幹幹凈凈。

這點的區別在於什麽?呂武、士匄和中行吳只是從晉國拿走屬於自己的那一部分,韓起是一種奪占。

晉國僅存的貴族,兩成死於內亂,三成逃國離開,剩下的五成歸了韓氏。

這樣一來,以晉國的底子,新生的韓國盡管疆域不大,要說軍事實力其實不會比沒有歷經幾次損失的宋國少多少。

呂武問道:“範、荀使者何在?”

梁興事無巨細開始說起來。

戰國時代降臨,遠比之前更依靠邦交手腕。

漢國在現階段不能說弱,呂武卻不會忽視了邦交這一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