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天下局勢的驟變(第2/3頁)

更為實際的是,楚國從第二次“蕪湖之戰”已經打崩了吳國,他們遠比其他諸侯更早窺探到“趁他病要他命”的道理,怎麽可能會放過這等好機會?

沒有同僚解釋。

作為國君的呂武更不會去為臣子解惑。

崔杼察覺到每一個人的表情都有點怪,心裏不由開始犯嘀咕。

算一算時間的話,楚國已經糾集一幫小弟進入宋國地界,到底是趁宋國虛弱玩“假途滅虢”那一套,還是要幫宋國出氣,著實是有點不好說。

漢國、範國和荀國的建立不但分割了晉國的大量城邑,秦國、鄭國和衛國也成了史書上的符號。

楚國是春秋時期滅國最多的國家,他們看到漢國、範國和荀國在秦國、鄭國和衛國屍體上屹立起來,不可能不嘴饞的。

葛存就說道:“我或當增兵?”

不管楚國有沒有把宋國怎麽樣,他們跟範國的交戰絕對已經開始了。

那是建立在範國不會坐視楚國吞並宋國的基礎之上,無論楚軍有沒有玩“假途滅虢”對宋國動手,士匄跟呂武相處了那麽久,怎麽都該懂得“戰爭無可避免,交戰最好在他國疆域進行”的道理。

呂武頷首,卻是說道:“待範君遣使而來便是。”

漢國現階段不允許宋國被滅,不管是範國去滅,還是楚國,反正宋國不能成為某個強國茁壯成長的養料。

另外,漢國不想看到一個實力過分強大的範國,那樣會成為漢國東出的障礙,同樣也不希望範國被過分削弱,不然就扛不住楚國了。

範國跟楚國互相僵持住才是漢國樂見的局面,但凡其他諸侯有點智慧肯定也是希望出現那樣的局面,發現事態有變進行幹涉會是一種必然。

所以吧,到了小國被吞吃差不多的戰國階段,想再滅國將會變得無比困難。原因就是沒人會幹瞪眼看著,一發現不對勁就會進場幹預。

時間走到了秋季,剛剛入秋不久,範國果然有新的使節團來到“長安”了。

作為第一波使節的彘裘等人還沒有歸國,新的使節到來接受招待,沒有選擇立刻請求謁見,兩波使節團進行會合,溝通之後才由彘裘請見呂武。

“楚欲滅宋,寡君及時察覺,當即揮師入宋,戰於‘商丘’之西。”彘裘沒講交戰結果。

對情報收集歷來重視的呂武知道的未必有實際參與者多,該知道的則是早早收到消息。

其實是範國得知楚國出兵,一開始集結大軍到“圉”。

這個“圉”向南可以馳援範國從陳國那邊搶奪的城邑,向東則是可以進入宋國。

擔任晉國中軍佐好些年的士匄總算沒虛度光陰,軍事能力歷練了出來,才會選了那麽一個屯駐大軍的位置。

等待發現楚軍沒有徑直北上,士匄立刻得出楚國要玩一手“假途滅虢”的把戲,果斷出兵宋國了。

而當時一並駐紮在“圉”的還有漢軍和荀軍,範軍出擊之後,停駐“圉”的漢軍和荀軍就是阻擋可能存在另一路楚軍的部隊。

“宋盟於我。”彘裘觀察呂武的臉色。

呂武一直是帶著微笑,聽到宋國屈服範國,臉色根本沒變化,心裏則是在想:“詭詐成為主流的時代來了。”

楚國用支援宋國的名義出兵,沒有遭到任何的敵意大軍抵達“商丘”就立刻動手,行的就是詭道。

要不是宋國缺乏安全感,並且本來就對楚國有著超乎想象的提防心理,都城“商丘”就該淪陷了。

好家夥,嘴裏說是要支援,結果是來幹偷襲並且想滅國的活?

宋國痛恨範國侵占城邑是沒錯,跟差點被楚國偷襲而滅國相比起來,孰輕孰重呢?因此宋國肯定會選擇對範國進行屈服,晚死肯定是比早早死掉好的呀。

“如此說來,楚國三線用兵?”呂武必須承認自己失算了。

按照呂武之前的估計,楚國應該是會舔一段時間的傷口,哪怕有對外用兵也只會是小規模,沒想到楚國一下子對吳國、宋國和範國用兵。

彘裘說道:“侵吳楚軍約有三萬,入宋楚軍六萬,另有經由陳侵我之四萬。”

走陳國路線的那一支楚軍肯定是想著偷襲,他們察覺到“圉”有漢軍和荀軍之後選擇掉頭,去攻打範國從陳國搶奪的城邑了。

那麽,楚國跟範國對上的軍隊數量已經超過十萬?

根據彘裘的說法,後續還有相當數量楚國糾集起來的各國和各蠻人部落的聯軍。

新的範國使節團來“長安”需要耗費時間,很大概率楚國糾集的聯軍已經進入交戰狀態。

彘裘一臉急切,誠懇地說道:“事大矣,我危也。請漢侯出兵救我危難。”

那啥,呂武要不要趁機讓範國答應當漢國的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