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順路滅一國???

一場洪水讓宋國沒了將近兩萬將士,不止對受難者來說是天災,對於整個宋國來說也是一次天降奇禍。

如果迷信一些,宋國君臣就該立刻反省自己是幹了什麽事情,遭到老天爺的這一種懲罰。

而在春秋時期,人們還真的有點迷信,導致已經有宋國的貴族在反思跟晉國作對是不是忤逆了天意。

大範圍的降雨中,宋國遭到的天災最為嚴重,撤軍要回國的衛軍,以及想要前去助戰的楚軍和齊軍,他們倒是沒有遇上洪水沖刷,馳援衛國的行動則是被迫停止了下來。

現在看的是衛國跟晉國的邊境雨勢先停,還是楚軍、齊軍和衛軍所在的區域先停下雨勢。

一旦是衛國跟晉國的邊境的雨先停下來,早就陳列在邊境的晉軍肯定會先展開攻勢,一切壓力就要衛國自己去扛了。

換作是楚軍、齊軍和衛軍這邊的雨勢先停,他們就能夠及時趕到衛國,將會極大增強衛國抵抗晉國入侵的實力。

失去了大河北岸城邑的衛國遭到沉重打擊,他們試圖奪回北岸的城邑不止是感情上的需要,沒有了北岸城邑和人口的衛國變成了一個三流國家,能拿回那些則是有望奔向二流強國。

打從事實上來講,晉國是從衛國那邊奪取了城邑、人口和資源,衛國君臣想奪回去一點毛病都沒有,欠缺的只是實力。

這個事實教導了當今天下的諸侯,給他們再次闡述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周禮正在崩壞,世界進入到拳頭大才是有理的時代。

下了大半個月雨的“虎牢”終於迎來了晴朗的天氣。

當然,雨是不再下了,軍隊卻無法立刻開拔行軍。

經過半個多月的雨水滋潤,大地的水份太過於充足,泥土會變得非常松軟,反復踩踏勢必讓地面變得泥濘不堪。

所以,一般大軍會等待五天到半個月左右,時間間隔的不同取決於是在什麽區域。

有些地方哪怕是雨勢停止,地表的水份沒有那麽快蒸發或是深涉入深層,類似於濕地的環境會維持非常久。

諸夏這邊的地理氣候已經算是非常不錯,濕地和沼澤地帶也就那麽幾片區域,更多的地方雨過天晴就會恢復如常。

在等待泥土水份沒有過量的那一段時間裏,姬輥多次找到呂武,一開始會講一些莫名其妙的話,後來變成換著方式給自己討好處了。

周王室之所以衰弱下去跟異姓無關,除了幾任周天子太會作死之外,內部的公卿以及外封的諸侯才是削弱周王室的主力。

拿鄭國來說,曾經某代鄭君是周天子寵信的諸侯,偏偏就是那個受到周天子寵信的鄭君拿著周王室的好處壯大鄭國,幹的事情不是維護周王室,選擇不斷給周王室拆台。

為了一再博紅顏一笑弄烽火戲諸侯的那一任周天子?現代有些史學家推翻了那種說法,重新定義那位周天子是要重振周王室,遭到了諸侯的抵制,並且還用筆給抹黑了。

呂武不知道以前的周王室怎麽樣,一再跟姬輥交流下來只有一種認知,認為周王室的確是沒有救了。

為什麽?因為帶著使命的姬輥只是稍微嘗試,遭到反駁就會立刻閉嘴,然後想著法子給自己摟好處,才不管周王室的未來會怎麽樣。

事實上,曾經能夠從某種程度影響晉國的單公姬朝也是那樣,不過姬朝是單國的國君,對自己的封國看得遠比周王室更重,沒有什麽能夠指責的地方。

是的,諸夏這邊有個單國,勢力範圍應該不會超過三十裏方圓。這樣的管轄面積,說白了也就晉國一個偏弱的中等貴族控制範圍,單國人口以及財力可能還不如晉國的中等貴族。

以前的晉軍南下會刻意去經過單國,多多少少會派人去單國采買一些物資。等晉悼公姬周薨逝,晉國這邊也就斷了從單國采買物資的動作了。這件事情將“人走茶涼”表現得淋漓盡致。

雨停了,該等的時間也等了,不出意外“鬥首”那邊的交戰應該重新爆發。

有了大半個月的時間,算一算列國要增兵的話,離“鬥首”近的諸侯國援軍應該已經在半路上了?

在這個交通不便利又沒有無線電聯絡手段的時代,幹什麽事情都快不起來。

列國要增兵,需要先派人回去通告或請示,國內再下達征召命令集結士兵,僅是這個過程就會顯得很漫長。

拿晉國的陰氏來說,征召的命令在“陰”下達,三天之內大約能聚起七千左右的士兵,十天之內聚攏三萬左右的士兵,一個月則能挖掘完潛力。

這個還是“陰”城的聚居點比較緊湊的關系,換作是在“霍”地突然下達證照命令,能在一個月內聚集兩萬在有效指揮鏈的軍隊,算是要燒高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