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新時代的來臨

以侯氏為首的五個家族不想再當鄭人,想要當一名晉人,是誰的手筆?有他們自己的強烈意願,再被陰氏和範氏聯合推了一把。

這五個家族改旗易幟,鄭國臨近晉國的大片區域立刻變了顏色,換作是在有國界邊防的年代,怎麽都要一下子讓鄭國的國防崩潰了。

現在各個列國不存在國界線這種玩意,他們以城邑來劃定勢力範圍,也就是沒有“過線”這種說法。

所以了,士匄率領大軍南下,沒有去攻擊鄭國的城邑為前提,晉軍並不能算是入侵鄭國,要出現攻打“城”、“邑”、“邦”才是正兒八經的交戰,不然都算是一種路過。

這個也是春秋時期為什麽一再出現甲國跨過乙國去攻打丙國,乙國不認為自己遭到甲國侵犯的原因。

還有那麽一件事情,晉軍南下肯定需要後方運送補給品,輜重隊伍不管是在鄭國或是宋國勢力範圍,壓根就沒有遭到攻擊。

那是鄭人或宋人不知道晉軍的補給線在哪嗎?並不是的。他們只是還在遵守交戰規則。

什麽規則?不攻擊敵軍的補給線只是其中的一種,包括不獵殺敵軍的傳令兵,不在某地設伏打伏擊戰,不刻意殺死敵方貴族,等等很多方面。

當然了,也有諸侯國不再遵守交戰規則,以吳國和秦國作為代表,率先進入到禮崩樂壞的時代。

所以,哪怕是沒有呂武的推動,到了公元前556年的階段,很多事情其實也會出現變化。

是的,時間線已經走到了公元前556年,在今年呂武正式奔五,已經四十歲了。

春暖花開的季節到來,位於“鬥首”的戰事即將再次開啟。

然而,齊軍和衛軍先後撤離“鬥首”包圍圈,後面公子午決定抽出五萬楚軍前往衛國助戰。

宋國考慮到跟衛國的關系,再加上衛國的堅持能牽制約十萬左右的晉軍,咬牙拿出兩萬宋軍從國內徑直開往衛國。

楚國、宋國、齊國和衛國的做法讓子產有點透心涼。

這尼瑪!

眼見著“鬥首”這邊馬上就要開打,極度需要保持兵力優勢的時刻,衛軍回去保家衛國令人無話可說,齊國也的確跟衛國唇亡齒寒應該助戰,楚國和宋國不想著趁晉國本土援軍沒來之前擊敗士匄統率的這股晉軍,玩尼瑪分兵啊!

子產極力勸說還是沒能扭轉一幫腦殘的決定,一時間陷入了極度心理焦慮的狀態。

鄭國發生叛亂,要這麽說是不是也應該從圍困“鬥首”這邊抽調兵力回去平叛?

一旦鄭軍也撤回去,本來就士氣低迷的聯軍是不是就要原地解散?

後面還是士匄幫聯軍穩住了局面,原因是晉軍率先發起了對聯軍的進攻。

當然不是突然來那麽一下子,士匄派人前往聯軍營寨,邀請聯軍在哪一天的什麽時辰擺開陣勢,打的是雙方列陣而戰的堂堂正正之戰。

衛軍、齊軍和五萬楚軍離場,留下的是五萬楚軍、四萬宋軍,四萬鄭軍,兩萬吳軍,還有陳、蔡、唐、沈、番、厲、胡……等國合起來約一萬三四千的部隊。

這個“鬥首”目前是什麽情況?以兵力多寡的話,有十六萬多一點的聯軍,晉軍的數量則是十四萬左右,雙方僅是比較兵力算是差距不大。

晉軍邀戰,鄭軍還能撤嗎?

子產不知道聯軍中他國貴族怎麽想,他是真心希望能夠擊敗晉國,無法擊敗則是保持一個勢均力敵的局面。

現實再一次教聯軍做人了!

第一天,晉軍這邊出動了範氏的三萬七千五百人車,也就是一個晉國“軍”的編制上陣邀戰。

公子午當仁不讓地扛起了首戰的重任,出動了五萬人車,也就是留在“鬥首”的所有楚軍,相當於周禮編制的四個“軍”,算是傾巢而出了。

雙方在辰時出營列陣,辰時四刻擂鼓而戰,進入交戰狀態的晉軍和楚軍揮灑汗水和流淌熱血,每一個呼吸都有人陣隕沙場;沒有進入交戰狀態的其余人,他們或是待在營盤內,也能是列陣在營盤外,極力發出助威之聲。

交戰打到正午時分依然難解難分,雙方約定暫時罷戰,回去稍作休息再補充水份,吃飯則是沒有事。

“我軍將士歸來者不足三萬……”公子午很心疼,無比的心疼,偏偏不能將心疼表現出來,用著振奮的表情說道:“晉軍歸去者不滿三萬。”

啊?

楚軍可是出動了五萬人車,等於有兩萬左右的士兵丟在戰場上。

晉軍一個軍是三萬七千五百人車,回去三萬左右也就折損七千五百左右。

打成了一比一以上,快一比二的戰損,有什麽好驕傲的?

公子午給出了答案:“我軍四成為去歲新編,晉軍範氏乃是歷經久戰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