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秦國?名存實亡啦。(第2/2頁)

這種現象不區分秦國強大或弱小時期,也就不是主觀上的偏見,是一種文化和思想上的雙重不兼容。

楚國那邊遭到了歧視,他們選擇放棄治療,喊出了“吾乃蠻夷”的話。

秦國遭到歧視的選擇則是跟白翟、赤狄、戎狄結盟。

漫長的歷史中,自然有諸夏的諸侯跟異族結盟的例子,只是幹起來沒有秦國這麽轟轟烈烈又理直氣壯。

華夷之辯在諸夏是什麽時候有的?在夏商時期就有了,大概分為血緣衡量標準,地緣衡量標準和衣飾、禮儀等文化為衡量標準。

第一個喊出“尊王攘夷”的管仲將區別說得非常清楚,近一步加強華夷之辯的界限。後來孔丘撿起了管仲的理論,進行了一些強化。

孔丘出生了嗎?他現在就只是一個胚胎,還能不能成為諸夏的聖人,則是有點不好說了。

已經成為陰氏家臣的桑田紇,他說不定在孔丘學文的時候,伸手一抽後腦殼:學文可以,搞尼瑪學問著作啊!給爹去勤練殺人技,好在疆場建功立業!!!

經過管仲的再次重申,華夷之辯在春秋得到加強,不怪秦國跟異族結盟之後被開除諸夏籍了。

要不是秦國歷代君王放棄繼續西進,改為向東擴張,搞不好秦人後面還真的成“異族”啦!

花了將近十年來“改造”秦國的陰氏,講實話呂陽就是過來摘桃子而已。

能將摘桃子搞得那麽血淋淋,很能說明呂陽是一個什麽樣的人了。

其實,呂陽知道父親不希望自己那麽嗜殺,懷疑父親因為自己的嗜殺而心生忌憚。

沒有被教導成唯唯諾諾性格的呂陽會重視父親的看法,有明確的指示不會過線,認定應該快刀斬亂麻則是一點猶豫都不會產生。

擺在案幾上的文本很多很厚,每一個文本的一頁能寫下五百個名字,猜猜在呂陽的命令下有多少人身首異處?

下令殺死那麽多人的呂陽睡眠質量很好,從來沒有從噩夢中驚醒。

別人認為他嗜殺,他卻認定自己是在永除後患,真心不會產生任何的心理負擔,並且由衷地認為自己沒錯。

“父上來信,言及明歲率軍南下。”呂陽說的那些跟自己沒關系,信的大部分內容則是沒有講出來。

在信中,呂武用詞尖銳地罵呂陽是個蠢貨,明明可以將事情交給手下去辦,偏偏事事親自幹涉。

一個有著嗜殺名聲的人,某種程度上能夠恫嚇宵小,後患卻是無窮無盡!

呂陽不知道那些道理嗎?他怎麽可能不知道將事情交給別人去辦,事後再將操辦者幹掉來獲取美名的做法,不屑為之罷了。

在他看來,陰氏內部要懂得感恩,外人只需要害怕自己就行。

陰挈說道:“諸事已然妥當,僅需遷秦君往岐山別宮,秦則滅矣。”

沒有過來秦國的呂武並沒有下令遷徙秦君,同時沒有講清楚什麽時候將秦君遷徙,看似在放權,實際上是對呂陽的一道考驗。

陰氏已經從各方各面控制住秦國,什麽時候滅掉秦國會顯得很關鍵。

過早滅掉秦國會讓諸侯震動,甚至會讓晉國的各個家族開始針對陰氏。

什麽實際最合適?當然是瓜分晉國之後,陰氏獲得了想要的好處,正式建國要不要公布滅掉秦國屬於還待時機。

一個強大到過份的陰氏會令所有人都感到忌憚。這個也是呂武一直將範氏推向前台的原因之一。

換作是諸侯有針對陰氏的跡象,陰氏再展現出控制住晉國三分之一和秦國全境,必將使得諸侯重新考慮要不要出兵跟陰氏交戰。

“明歲一戰,若能殲滅諸侯聯軍,我家事成也!”呂陽很想去參加那一戰,理智上卻很清楚不可能。

陰氏的長輩就呂武一人,控制秦國是一件非常關鍵的事情,除了呂陽這位第一順位繼承人之外,誰都不合適來控制秦國。

換作是呂武的其他子嗣,真以為誰都認命的呀?禍起蕭墻會成為一種必然!

“秦國,名存實亡也。”呂陽站了起來,走了幾圈停駐腳步,慢斯條理地說道:“明歲集結秦境大軍來‘雍’受閱。”

幹嘛?這是要幹嘛!

講道理,呂陽只是第一順位繼承人,哪怕是代行呂武給予的權力,還是沒資格盡起秦境大軍的。

包括陰挈在內,所有陰氏的人都在跟熟人面面相覷。

陰氏在秦國這邊有約五萬軍隊,再集結秦人士兵,合起來應該能達到十二三萬?

這麽一股力量,呂陽想用來做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