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滅魏,滅魏!

來了,陰兵來了!

七萬陰氏大軍磨磨蹭蹭了將近兩個月,秋季來臨之際抵達了“魏”城的郊外。

在這一段時間中,陰氏清掃了“魏”地除了主城之外的八成“城”、“邑”、“邦”,得到的收獲卻是不怎麽豐厚。

當然了,陰氏攻打魏氏不全然是奔著物資的收獲,人口則是非常在乎。

“‘魏’城雖大,不足藏十萬眾。”呂武在遠遠地眺望著城池。

老魏家的“魏”地也就西邊的環境差一些,過了首山就是一片土質肥沃和水系交錯的肥美之地了。

這一片區域環境最差的其實是河西,也就是三門峽以及大河南岸區域,其它地方是真心不錯。

只有這麽一塊地盤,會是一個發家之地,有更多的選擇為前提,地處要沖就顯得不適合大力建設,免得一再遭受戰火荼毒。

真實情況也是那麽一個回事,一旦陰氏建國的話,該片區域只適合當橋頭堡,真不合適大力發展農業。

遠處的“魏”城並不是筆直四四方方正方形的形狀,城墻會因為地勢不允許而拐彎,城外各處能看到很多被砍伐得光禿禿的木樁。

樹林並不是剛到的陰氏大軍砍伐,早在陰氏大軍抵達之前就被魏氏給清理了。

能夠想象城內儲備了多少木材以及糧秣,也能猜測魏氏是打算實收“魏”城來期待有突發事件的發生。

呂武甚至都還能想到魏氏極力地在拉攏某些家族,其中包括了範氏。

說起來也是挺莫名其妙,魏絳認為範氏可以拉攏,倒是對陰氏徹底死了心。

或者說並不莫名其妙,陰氏要魏氏的“魏”地,範氏跟魏氏不存在什麽無法調解的矛盾,魏絳不願意向陰氏求饒,轉而去社交範氏,好像是比較有希望?

所以了,士匄帶著十萬大軍出“虎牢”攻打鄭國,某種程度上讓呂武和中行吳等一個陣營的人松了口氣,不用擔憂範氏突然間給跳反了。

對於範氏而言,沒有徹底打死公族就南下,存在的隱患則是太多。

抵達“魏”城郊外的陰氏大軍無法就近取材,只能去稍微遠一點的地方砍伐樹木,用以搭建營寨,也是日常生火造飯的材料,甚至做成拒馬什麽的。

“辟耳山戰事已入尾聲,上軍佐慘勝新軍將。”葛存剛從‘新田’那邊過來,還有另外的消息要告知。

肯定是比較重要的消息,要不然留守“新田”的葛存不用親自過來。

果然,葛存又說道:“南下大軍受困於‘鬥首’,宋與楚盟,齊、衛、魯未辭行而歸師就國。”

這個“鬥首”就是現代的通許,那邊的地形實際上並不險要,要命的也是基於地形相對開闊和平坦,無法利用險要地形在突圍後隱藏行蹤,走哪裏都處在明晃晃的境地。

宋國牛逼了啊?敢於跟楚國結盟。

換句話說,晉國這一次內亂太嚴重,致使宋國君臣判斷晉國哪怕內亂平定,實力方面也必然大不如前,使得他們覺得跟楚國聯盟就能恫嚇晉軍短時間內不敢再南下?

上一次宋國只是去楚國武裝遊行,好像是獲得了回報?

只是吧,楚人出了名的反復無常,他們現在能跟宋國結盟,轉頭發現晉軍無法南下,會不會立刻跟宋國翻臉呢?

呂武說道:“宋必有後招。”

葛存說道:“下軍將遣人歸國求援,另告知宋盟於吳、越。衛亦有會盟跡象。”

有點意思了。

除了晉國陣營和楚國陣營之外,諸夏這邊好像要出現第三個陣營?

宋國的經濟實力不差,人口方面也不少,再加上跟楚國修復了關系,聯盟吳國、衛國、越國,極可能還會拉上齊國,似乎是夠資格成為第三個陣營的。

從宋國跟吳國結盟也能看得出來,他們並沒有過份看好楚國的信譽,提防那位動輒就大呼“我乃蠻夷”的鄰居很緊啊。

呂武說道:“你告梁興南下尋中軍佐,務必使他往而救援‘鬥首’被困之軍。”

範氏的十萬大軍在哪?他們沒有頭鐵地撞向“新鄭”這座鄭國的都城,當前應該是在氾水附近。

被困“鬥首”的晉軍能不能救回來對晉國很重要,一旦他們覆滅的話,會證實晉國的確不行了。

要是列國確信晉國的確沒落,他們未必敢直接挑戰晉國,選擇強國投靠則是必然。

而那些強國為了展現實力,不是找楚國打一戰,就是找晉國試探,最大的可能性是找內亂中的晉國立威。

真的出現那種情況,內亂中的晉國會應對得比較吃力,必將使情勢進一步惡化。

呂武又說道:“我家出一萬騎兵,亦往救援被困大軍。”

這一萬騎兵不是從攻伐魏氏的大軍中抽調,會再次從封地征召,準備就緒會馬上向南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