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俺,其實想當個正直的人(第2/3頁)

所以,貴族們的家庭教育課之中,必須會有一個教導人際關系的科目,用來讓本家族的成員知道哪個誰是哪個家族的人,他在那個家族又是什麽份量,等等。

楚國的前鋒部隊來了三四萬人,他們打出的旌旗之中以薳氏為主,那麽薳氏就是楚國前鋒軍的“鋒銳”,也被稱為“前勁之主”了。

呂武說道:“楚軍既來,上軍將、上軍佐便揮師而去,與其對壘。”

聽說過“以逸待勞”嗎?後面還有一句叫“乘其不備”。

這個“乘其不備”其實不完全指趁著對方準備不足,還包括攻擊一支疲憊之師能占到大便宜。

中行吳站起來應:“諾!”

趙武當然也站起來應命,只是心裏覺得有些不夠霸氣。

晉軍要是真的信心十足,何不展露出風度,給遠來的楚軍稍作休息的時間,再開始堂堂正正一戰呢?

趙武那種想法可以有兩種解讀方式,第一種就是真的充滿信心,根本不害怕無法戰勝對手;另一種這就是腦子壞了,要搞蠢豬式的仁義。

現在的網絡上有一種說法,認為一個大國就該有屬於大國的氣度,偶爾吃虧什麽的不用太在意,要大度一些原諒那些占便宜的國家,並且無視掉一些小醜搞的魑魅魍魎手段。

品品,不用過多詳細的去品,有沒有聞到那一股屬於“腐儒”的腐臭味?

如果不是有“腐儒”的腐臭味,要麽是智商真的有問題,再不然就是傳說中的美分了吧?

以當前的年代,趙武那種想法很貴族,在廣義上真沒什麽毛病。

直白點來說,要趁著抵達的楚軍疲憊狀態去邀戰,發布那種命令的呂武顯得有些給貴族丟人了。

中行吳沒想太多,接受命令再出戰,努力去打贏才是本質工作。

晉國的上軍點兵聚將,準備妥當就出發了。

來自各個列國的高層,他們等晉國的上軍完全離開才聽說楚軍的前鋒到了。

一個人就有一種想法,可能相似,也可能完全相反。

列國的高層對呂武的做法當然分為兩面,一種想法跟趙武一樣,另一種則是只想打贏。

“我大肆劫掠楚境,再言品德,豈非自欺欺人?”這是明白人講的話。

他們的的確確是肆虐了楚國,還扮演什麽清白無暇的好人啊!不嫌惡心自己,也臟了別人的眼嗎?

解朔在事後刻意找到呂武,問道:“元戎,何至於斯?”

怎麽了?

是沒有信心正面跟楚軍展開公平公正的較量嗎?

該怎麽說呢?

呂武深知楚人現在正怒火中燒,鑒於有那麽多的楚人受害,也能進入到哀兵狀態。

相反,以晉國為首的聯軍在楚國境內肆虐那麽久,搶得盆滿缽溢是沒錯,軍紀哪有可能沒有受到影響。

一方是帶著復仇的心態過來,另一方明顯放松了警惕,真的打起來勝負其實難料。

再則是,呂武有意改變遊戲規則了。

在當前的交戰規則之下,受到保護的其實是弱國。

畢竟,強國不能沒有理由去攻打小國。這種規則對小國、弱國不是一種保護,又是什麽?

從這一次開始破壞規則,給予“東方世界”一種更殘酷的新玩法,會給陰氏“化家為國”創造良好的條件。

說白了,“東方世界”的格局越是穩定,陰氏“化家為國”操作起來的難度更大,並且有條件讓列國團結起來,組成聯軍來圍攻破壞“政治生態”的陰氏。

呂武現在的角色是中原霸主晉國的元戎,手中有足夠的權力,再加上列國臣服於晉國,等於是一種“手中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狀態,肯定是要懂得利用時效優勢的嘛!

解氏知不知道陰氏要搞什麽?他們其實只是有所猜測,沒有得到來自陰氏的任何透露。

換作解朔知道呂武的全盤打算,未必敢跟呂武一塊玩耍。

這個不是膽量怎麽樣的原因,算是一種對“君權”根深蒂固的畏懼,某種程度上也能解釋為很怕遭到舉世的圍攻。

解朔帶著困惑而來,又帶著更大的困惑離去。

晉國的上軍南下後的第六天,得勝的消息傳了過來,待在“鄀”的聯軍心情頗為復雜。

中行吳率軍前去,到了地頭就派人向楚軍邀戰。

楚國統兵的薳罷跟同僚商量,集體意志讓他們不顧己方將士疲憊,帶著復仇的熊熊烈火跟晉國上軍展開了擺陣對壘的交戰。

結果是,營地都還沒有立起來的楚軍敗了,得以逃脫的殘兵敗將帶著更大的怒火跟楚君熊招親率的“中勁”會合,卻是停在了樠木山附近,不願意再前進一步。

中行吳帶著得勝之師與俘虜、繳獲回到“鄀”的隔天,楚國那邊的使者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