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這風格極為不對勁

“仰慕於我?”呂武看著崔杼有些不太理解。

剛才崔杼提到了鄭國的侯氏,委婉地表示侯晉非常仰慕呂武這件事情。

呂武現在是晉國的元戎,尤其是晉君姬彪的年齡太小,算是晉國實際上的一把手。

哪怕晉國還有其余的卿位家族分去了呂武的光芒,有人仰慕呂武並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

畢竟,陰氏的崛起過程太過於奇跡,呂武的經歷則具有很強的傳奇性,人們產生崇拜的情緒,又怎麽地了?

允許二十一世紀有數之不盡的腦殘粉,不允許春秋搞個人崇拜嗎?

崔杼低聲說道:“侯氏於鄭並不如意。”

懂了!

崔氏和孫氏給當代的貴族上了一課,覺得在本國待得不爽是可以拖家帶口搬家的。

在這一個版本的史書記載上,崔氏和孫氏的行為並不是叛國,關於這一點讓呂武不知道該怎麽評價。

史官們之所以不認為崔杼和孫林父叛國,原因是他們並沒有引發內亂,更沒有起兵做出弑君的行為。

在目前這麽個年頭,某貴族在哪裏混得不如意跑去另外一個國家是種常規操作,怎麽能定義為叛國呢?

到後面的戰國時期,這個國家的人去為那個國家的君王效力,母國跟敵國有仇,人跑去敵國建立不朽功業,乃至於跑去幫著敵國欺負母國,例子著實是太多太多了。

用後世的一句話,他們只是“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呢。

至於齊國和衛國變成那般模樣,是晉國給動的手呀!崔氏和孫氏幹的是不地道離開破船,史官則認為齊國和衛國的衰敗是兩國國君和晉國的責任。

要是呂武熟知春秋的歷史,他應該會因為改變了崔氏和孫氏的命運,體會到很強的成就感吧?

呂武沉吟了一下下,說道:“崔子可往中軍佐處告知此事。”

首先,鄭國的邦交被範氏對接,關於鄭國的一應事務理該由範氏進行處理。

再來,呂武一直在順勢讓範氏將注意力和精力放到南邊,不出現局勢突變的話,不可能插手範氏的事務。

崔杼愣了一下,想到了晉國的慣例,心想:“晉國這一批‘卿’遠比想象中更加團結,有什麽理由不使晉國變得興旺呢?”

這麽想的崔杼為自己選擇投奔晉國而感到高興。

想要跟晉國接洽的侯晉為什麽不直接找範氏?要看看侯氏是個什麽成份,來判定夠不夠資格直接跟範氏接洽。

從“規格”上來判定,侯晉是沒有資格直接面見士匄的。他能見崔杼也只是一種適逢其會,再不抓住機會可能就沒有下一次了。

士匄得知侯晉想要投奔晉國會怎麽樣,已經知道消息的呂武肯定會暗中關注。

呂武所知道的是,去完了士匄處的崔杼在後面得到了一批價值不菲的禮物。

從這一點來判斷,呂武知道士匄咬鉤了。

他們途經“新鄭”的時候進行了逗留,一來是需要去走個禮儀的過場,再來就是接收鄭國為南下晉軍準備的糧秣。

晉君姬彪太過於年幼,支撐不起大場面。

晉國這邊進入“新鄭”接受鄭君姬惲款待的是元戎呂武和中軍佐士匄,隨行的還有崔杼。

只是下軍尉的崔杼能出場是士匄的點名,算是老範家感謝崔杼搭橋牽線的另一種回報,讓崔杼在大場面盡量露臉。

禮儀過程沒什麽值得嘮嗑的地方,要有也是呂武親自見識了“新鄭”到底烏龜殼到什麽份上。

他們在面對鄭國君臣詢問是不是需要跟著前往“許①”會盟時,進行了很明確的拒絕。

這裏不得不提到吳國那幫人。他們倒是在士匄近乎於翻臉的情況下脫離大隊,幹的事卻是一直吊著尾巴跟隨其後。

晉國的高層沒在士匄當面提過那幫吳國人,心裏則是不免有點看範氏笑話。

自己的邦交國都無法搞定?說明範氏沒有看著那麽強大,手腕方面好像也不太行。

曾幾何時,呂武察覺到自己難以控制齊國和莒國,來個當機立斷的將齊國和莒國擡上桌一一料理,莒國現在不知道有多麽聽話,齊國則是想抱呂武粗大腿完成重新復土大業而不得。

簡單的說就是,呂武深深知道齊國的麻煩不會少,一頓料理之後放棄了對齊國的邦交處置權。

在呂武放棄對齊國的邦交處置權之後,晉國沒有一個卿位家族進行接手。他們可能是礙於呂武的顏面,更加可能看到齊國就是個掉進去爬不起來的深坑,一點都不想跳進去。

晉國的隊伍在“新鄭”耽擱了半個月,一應的交際落下帷幕才重新開拔啟程。

遭到晉國拒絕一同前往參加會盟的鄭國君臣,他們怎麽想是自己的內心戲,跟晉國君臣相處時並沒有表現出任何不滿,甚至還要盡心盡力外加滿臉帶笑的傾力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