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喲呵,給你臉了?

如果晉國和楚國表態信任鄭國,應該換成鄭國自己疑神疑鬼了。

不是那樣的話,子駟何必搞出自殘的那一套?

發生在衛國的“沫之戰”則是敲了子駟一記悶棍,使得計劃出現了變動。

按照子駟的謀劃,鄭國需要和晉國、楚國都打一場狠的,用實際戰績證明鄭國雖然沒有兩個霸主國強大,實力方面卻是還有一些。

跟兩個霸主國打完,鄭國也該被削弱了,對晉國和楚國的威脅不再那麽大,遭到的忌憚也該小很多了吧?

子駟挑來選去,郁悶的發現硬要有個對比,晉國明顯比楚國更可以信賴一些。

簡單說就是楚國和晉國都不是什麽好玩意,能做的只有比爛罷了。而對比起來,晉國比楚國更加講信用。

楚國其實也是一個挺有信用的國家,他們說不會馬上滅掉哪個諸侯國就絕對會用慢慢消化的方式。

他們前前後後滅掉的諸侯國數十,還沒有算上在南方消失了的部族。

滅國太多的直接後果就是,楚國強大了起來,現存的各個諸侯國卻是對楚國無比警惕。

那樣能阻止楚國繼續擴張嗎?明顯是不可能的事情。能產生的結果是跟楚國比鄰的諸侯國警惕性變強,楚國想再滅掉他們的難度增加,以至於楚國已經有數十年沒再成功並國,內部時不時還會爆發一波亂子。

晉國滅掉的國家其實也不少,要不然晉國哪有現如今的規模,還會是一個鼻屎大的諸侯國。

相比起楚國吞並諸侯國的過程,晉國變大變強的過程更艱辛一些。

那是雙方地理位置所決定了的事情,周王室取代殷商之後,好的地盤肯定是給嫡系,東面再安插心腹重臣,西邊幹脆就不是周王室能夠伸手,只好將一些邊緣角色集中安排在南方。

這個“南方”可不是後世的兩廣、福建、江浙,最南也就是碰到湖南北部的邊角而已。

知道晉國的快速擴張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嗎?其實就是發生“曲沃代翼”之後。

這個“曲沃”是晉國公室,然而他們被定義為叛亂勢力,成功取代了“翼”立刻滅掉荀國,隨後每隔幾年或是十數年就再滅一國,百年來沒有停止過擴張。

晉國現在的卿位家族荀氏並不是荀國的後裔。荀氏其實是晉國原氏的別出小宗,說白了就是一個小宗成功逆襲的例子。

現在誰還管什麽原氏,只知道有一家荀氏。

子駟看著剛剛過來又馬上離開的中行吳,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

剛剛中行吳是來找呂武請示,詢問大軍要不要立刻開拔。

沒有說地點,很是嚇了子駟一跳。

後來子駟想了想,要對付鄭國肯定是範氏出場,怎麽都輪不到荀氏(中行氏),動腦子猜測晉國要搞什麽。

總的來說,晉國集結在“虎牢”的大軍好像不是全部為了針對鄭國,對鄭國絕對是一件好事。

“勿需再戰矣。”子駟一臉的真誠。

他的計劃不是被打亂了嗎?本來是要分別跟晉國和楚國硬剛,結果子耳臨死前讓鄭軍偷襲了楚軍的營寨,到是沒把楚軍真正怎麽著,侮辱性卻是極強,也打亂了楚軍跟晉軍交鋒的節奏。

楚君熊審並不是一個大氣的人,認為受到侮辱肯定會找鄭國算賬的。

明知道楚軍被來算賬,鄭國怎麽敢將有限的軍隊拿來先跟晉軍消耗一波,再去跟楚國剛正面?

子駟看著依然笑吟吟的呂武,低嘆了一聲,問道:“我侍奉晉之心堅決,陰子如何肯信?”

呂武挑了挑眉頭,心想:“其實我信啊!你們都以那樣的方式跟楚國撕破臉,玩得著實有點大。以國家尊嚴來做局這種事情,小型諸侯國都不敢,何況是霸主之一的楚國。信了,不代表願意拉鄭國一把呀。”

鄭國將楚國得罪死了,注定會讓楚君熊審帶大軍來報復。

或許鄭國以為這樣就能取得晉國的信任,雙方能夠結盟共同對抗楚國。

晉國跟楚國是交戰方沒有錯,雙方打起來不是因為什麽仇怨,為的是霸權帶來的好處。

這種戰爭,只要有一方願意放棄爭奪霸權,信不信下一秒雙方互認兄弟,搞一出大哥吃肉,小弟喝湯,看著比較和諧的場面出來?(英美既視感)

楚國不會放過鄭國?

晉國跟楚國在爭奪霸權?

國家其實不存在什麽“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這種說法,應該著重的只有長遠利益。

呂武跟子駟聊下來產生一個困惑,心想:“是什麽讓子駟覺得晉國必須要幫助鄭國保家衛國的呢?”

所以,現階段晉國跟鄭國結盟個錘子!

晉國應該做的是從鄭國身上咬下一塊肉,再趕緊地解決齊國和衛國。